第6节:一 参加中国共产党(5)(1 / 1)

加入书签

周佛海一行3人是7月底到达东京的。当时在日本的湖南会馆福起馆,是专门接待湖南来日本留学的学生的。他们在此安排好之后,周佛海便开始学习日语和补习其他课程。

1918年5月,段祺瑞政府为取得日本的欢心与支持,于5月16日与日本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12条;19日又签订《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9条;9月6日又议定《关于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实施上必要之详细协定》7条。此即统称的“中日协定”。这些协定所规定的条款,意味着日本可以借口防敌,任意进攻中国领土和占用中国各项设施,而中国当局必须与“日军合作”,提供一切方便条件。这就为日本帝国主义出兵侵占东三省北部及中东铁路路权,提供了合法的条约依据。

中日军事协定的谈判和签订,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在谈判过程中,已有部分条款被揭露。情况传到日本后,各省留日学生于5月4日、5日分别召开大会,坚决反对中日密约。后又由各省各校留学生代表召开联合大会,组成“大中华民国救国团”,号召集体分批回国请愿。各省学生纷纷响应,结伴回国。据日方的统计,当时95%以上的留学生,都参加了罢课抗议的斗争;约有1200人响应回国。

周佛海虽然是刚到日本不久,但也不能不受到如此激昂的反日爱国热潮的影响,于是也积极响应回国主张。但是,周佛海说:“以前完全没有想到个人问题,现在真要回国,于是个人的种种难题,都不能解决。第一,旅馆欠了330余元,有什么法子可以还清?第二,回国的川资到哪里去筹?最紧要的还是第三,是到哪里去?到京沪去**国运动吗?吃什么?生活都不能搘持,能做什么运动?回老家吗?不仅是没有意义,而且好容易出来,这一回去,就要老死沟壑,今生今世,为没有出来的希望,不回国吗?又万万不可以。”周佛海:《苦学记》。

周佛海左思右想,为了应付如此局面,最后经一个朋友的介绍,便到了东北安东车站几十里外海边的一个厘金卡。所谓厘金卡,就是一个收税的关卡。周佛海的本意是到这里找工作,好积一点钱。但是到那里一看,满目芦草,几家土屋,真是荒凉得不能以文字来形容。周佛海积钱再去留学的愿望,成了一枕黄粱,以致使他悲观到几欲跳海自尽之地步。

两周之后,周佛海接到东京朋友的来信说,回国的人并不多,而且第一高等学校的考期快到了,要他不如回东京报考。周佛海想到,留在这里也无出路,东京一高虽然考取极难,但也只有这一条路,不如破釜沉舟。他说:“如果死在荒凉的海滨,不如到东京去流落!”周佛海:《苦学记》。

于是便借钱回到了东京。

周佛海回到东京时,距离一高考试只有两周时间,他便日以继夜地赶着复习功课。到了考试那天,他断定自己是考不取的,因为名额只有50名,而报考的却有600多人,所以反而一点不紧张,心里很沉着,头脑很清楚。周佛海很有些小聪敏。他说,上午考数学,而他的性情与数学极不相近。既然要考,便硬着头皮去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居然所有考题都让他做出来了,而且居然都做对了。他说,这给他很大的鼓舞,感到自己有了希望,下午考英日文的互译,很快便完成了,而且自己觉得还不错。第二天上午考物理化学,这在沅陵时没有学过,但他头一天晚上借来了两本复习书,用投机取巧的方法,专门去死记书中用铅笔画有记号的部分。说来事巧,所有考题,都是死记硬背过的,结果这个难关也通过了。第四天是考日语的面试。当时他的日语不好,而且临时准备也来不及。他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只好随他去。由于他报名的名次是在最后,因此当别人面试之后,他就去打听所问内容是什么。当获知不过是随便问问之后,他便灵机一动,跑去请老留学生为他编写了一篇当时湖南打仗的文章拿来死读。到面试的那一天,主考的今井老先生获知他是湖南人后,就问他湖南现在打仗的情形怎样?他便马上把自己已背熟的文章,滔滔不绝地读了一遍。结果,主考先生再也没有继续问他。他说:“如果他再问我一句,我便要窘态毕露了。”周佛海:《苦学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