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主持江苏教育(1)(1 / 1)

加入书签

五 主持江苏教育

镇压徐中学潮

在宁、粤、沪三方四全大会开过之后,12月22日,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在南京举行。蒋介石以中央委员身份,出席了当天的开幕式。由于粤方委员坚持蒋介石必须下野的要求,为了摆脱困境,14日,蒋介石派何应钦、陈铭枢赴上海,迎请汪精卫、孙科等沪、粤中委到南京主持一下,他准备下野。

15日,蒋主持召开第49次国务会议,改组了江苏、浙江、江西及甘肃等省政府的人事。换上其心腹和实力人物;以顾祝同为江苏省政府主席,鲁涤平为浙江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为江西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长;邵力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贺耀祖为甘肃省政府委员兼甘肃、宁夏、青海的宣慰使。

接着,经过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蒋介石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陆海空军总司令职务的申请。是日,蒋介石发表辞职通电,宣称他的下野,是为了“从速实现团结,完成统一”。但是,“虽系辞职,仍以中委资格辅佐国事”。22日,蒋介石带着宋美龄飞往宁波,随即赴奉化溪口。第二天,便入山住进了妙高台。

蒋介石的再次下野,仍是以退为进。虽名为下野,但不仅军权实际上仍在其控制之下,而且又通过几个省政府的改组,重要的省市政府也在其控制之中。因此,在蒋下野,孙科继任行政院长之时,无论在财政、外交以及人事等方面,孙科都不能有任何作为,在万般无奈中,只得辞职,而代之以蒋汪合作的政治体制;蒋介石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旋即成立军事委员会,自任委员长,汪精卫任行政院院长。

1932年1月28日,在蒋介石复出,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院长之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在上海市民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英勇抵抗。

30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洛阳,是日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及蒋介石、汪精卫等军政要人,相继离开南京、渡江北上。

4月7日,“国难会议”在洛阳举行,周佛海随蒋介石前往参加。周佛海说:“在寒风凛冽之中,乘着专车赴洛阳出席会议。洛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地方,我还是初次瞻仰,但见黄沙白草,满目荒凉,怀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周佛海:《盛衰阅尽话沧桑》。

顾祝同就任江苏省政府主席之后,邀请周佛海前往协助,经蒋介石的同意,1932年1月4日,任命他为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33年10月3日,江苏省政府改组,陈果夫继顾祝同任江苏省省长,但周佛海仍任原职。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前夕,江苏省政府由镇江迁往苏北的淮阴。时周佛海早已离开南京,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迁往汉口,实际上与江苏省教育厅脱离关系,但直至1938年8月9日,才将其免职。至此,周佛海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共计长达6年8个月之久。

自“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上海、南京等各地学生,及人民群众,掀起了抗日反蒋怒潮。国民党当局对学生的爱国行动采取了镇压措施,1931年12月10日,在南京向示威学生开枪,造成了“珍珠桥惨案”。惨案发生后,各地学生继续罢课,示威游行,抗议国民党镇压学生的暴行。

周佛海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就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而且他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要平息学生的抗日怒潮。周佛海上任伊始,就大肆鼓吹学生只应闭门读书,而不应关心政治。

1932年2月,周佛海在他创办的《江苏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为抗日救国敬告青年》。他在文章中,以青年学生的指导者的口吻,教训青年学生说,对于抗日,不能只凭一时的“兴奋之感情”,尤其需要有“明静之理智,以分析之险恶之环境”不仅需要“热烈之忠忱”,尤其需要有“精强之实力,以驱除当前之敌”。他宣称青年人的救国行动,必须本着以下三个宗旨:第一,必须服从政府的统一领导与指挥,即必须“统一意志,集中精力,整齐步伐,于一个整个的指挥领导之下”,而不能“人自为战,心自分野”。他说,如今政府已确定外交方针,国民自应与政府一德一心,援助政府,以为外交之后盾,而不应有任何反对政府之行动。第二,读书就是救国。他说:青年人救国,“不在消极的奔走呼号,而在积极的探真求实;不在一时的紧张兴奋,而在永恒的艰苦坚贞。尤不在消极的罢课辍读,”“青年救国轫之读书。”第三,必须要有忍耐精神,日本侵华由来已久,国难并非自今而始。因此,“青年切勿因目前现状而悲哀,亦勿因心中感慨而愤激。”必须具有“忍辱负重之精神”,方可以“支此危局,渡此难关。”他要青年“端其品格,正其趋向,精其学识,专其技能。”一句话,只应专心于书本学习,而不应问其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