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主持江苏教育(2)(1 / 1)
1932年4月21日至5月10日,江苏省立徐州中学的高初中学生,在全国学生爱国运动的影响下,爆发了学潮。徐州中学是由前江苏省立第7师范学校及第10中学合并改组而成的。有初、高中各6个班,普通科及师范科各3个班,共有学生507人,教职员48人。徐州中学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在苏北地区具有相当影响。4月21日,师范科三年级学生因不满学校当局对学生的压制,向校方提出交涉,请答应学生的合理要求,否则,将要求准予休学。28日,由于遭到校方的拒绝,师范学生首先举行罢课。周佛海接得该校的电报后,即以教育厅1716号指令,饬令徐中校长,称:“该校高中师范科三年级学生,因要求外埠参观,以全体休学相要挟,并擅自罢课,实属行动越轨。既经该校长切实劝导无效,本厅亦未便姑息,应由该校长查明主动,呈候惩处。如再执迷不悟,即令停学,并扣除保证金,追缴膳宿等费,以矫学风。”
周佛海本以为电令一下,学潮立即可以停止,但结果,却使罢课的学生更加愤怒。29日清晨,不仅全校高、初中学生一齐罢课,而且将校长赶走,封闭校门,断绝交通,益使风潮扩大。获此消息,周佛海害怕徐中学潮如火燎原,扩及全省,势不易扑,因而决定采取严厉镇压措施。乃令该校校长仍遵前令,严厉处置,如诸生不受约束,即重牺牲,亦所不惜。同时,电令徐州驻军及铜山县政府,分别加派军队和警察,前往该校,协助校长,将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即师范科三年级学生李高嵩、李瑞珠、马广俊、姚和璋、刘德熙5人,先予看管,听候核办。师范三年级学生,除因事请假,未参加学潮者外,其余应予一律除名,并扣发保证金,追缴学膳宿费。其他高中各级学生,因附和滋事,致风潮扩大,应先予全体解散,切实整顿。并派督学易作霖前往会同查办。
易作霖于5月2日偕徐州中学校长往铜山县,与县政府及当地驻军策划实施办法,决定由军警督察处处长陈学顺派第七师步兵一连,县长杨蔚派警察大队及特种警察各40人,到校镇压。约定于5月3日凌晨4时前往该校,由步兵及警察大队分别担任校内外警戒;特种警察队将李高嵩等人逮捕拘押,将师范三年级学生押送出校,遣送回籍。
5月3日凌晨4时,军警秘密潜入该校,将学校包围。接着按照计划捕人,将李高嵩等5人拘送县警察局扣押。当军警继续驱逐师范三年级学生之时,被其他年级学生发现,全校学生立即起床,进行营救,并与军警进行了激烈的搏斗,迫使军警不得不暂时撤离。是日,徐州省立女中,铜山县立师范,私立徐州中学全体学生闻讯纷纷发表声明,抗议军警暴行,对徐中学生表示支援。
江苏省立徐州中学的这次学潮,由于周佛海的严令镇压而失败。事后,师范科三年级全体学生及高中生21人,初中生12人同被开除,被追缴膳食及住宿费的有46人。被捕的5名学生,虽然由于各方抗议,迫使当局不得不于5月7日晚11时,具保释放,但教育厅下令已被开除的学生,其他学校均不许录取。
5月26日下午3时,周佛海就此次学潮对新闻记者发表谈话,诬指学生放纵浪漫,趋于极端,浮嚣之气,上薄云霄。中等学生,初则视学校为知识之箱库,以买卖式为授业,道德两字,全然不讲。今则初中学生以干政为能事,大学生亦不以修身为治国之本,全国教育,终年在扰攘罢课之中,今后,当以学生读书为目标,以整顿学风为治本。他还提出:
“救国必须读书,读书便是救国”,以此作为麻痹学生、不许关心国家政治的口号。并分别发表告全省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书,强令贯彻斯旨。以上所引见《处置徐中风潮之经过》,《江苏教育》第1卷第5期。
12月1日至8日,周佛海往苏北的南通、如皋等县,视察该地教育情况,并不时发表讲话,要学生一心只管读书,不要关心国家大事。12月3日,他在南通对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训话时,大肆鼓吹“读书便是救国,救国便是读书”。大谈所谓“学校的第一任务就在获得丰富的知识和高深的学问,而且必须养成健康人格,即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他在如皋对省师范学校学生训话时,指责该校学生与南通中学“有嫌疑的反动分子”互相呼应。他惺惺作态地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