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主持江苏教育(3)(1 / 1)
上年开除徐中全班师三(即师范三年级——笔者),我曾再三审慎而后才决定的。想想这件事,他们以小学毕业,到中学现在最高的班次,读了12年书,以12年之心血毁于一旦,我们忍心吗?我们不痛心吗?然而他们这样的谬举,是害群之马,对于全省师范生的恶影响是多大呢?所以便不能不牺牲少数,顾全多数,”他警告说:“以后各校如有同样的情形,当照例执行的。”《周厅长江北教育考察记》,《江苏教育》第2卷第1期。
1933年4月21日至25日,周佛海又往江南的丹阳、武进、常熟、无锡、太仓、苏州、松江各县,视察教育。在各地的讲话中,周佛海都鼓吹要对中等教育进行整顿。24日,他在常州县党部对各校教职员讲话时称,说他就任教育厅长时,全国的学潮,正在蓬蓬勃勃,甚至断绝交通,包围政府,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到任之后,就毅然下了改进的决心,第一步的办法,先把中等教育整顿办好。他说:整顿中等教育,“一要学风良善,二要程度提高,三要设备充实,才能算好。”他说,他根据这三个条件,“定了计划,来积极的训导,消极的制裁。”《周厅长江南教育考察记》,《江苏教育》第2卷第5期。
[ 书客网 ShuKe.Com ]周佛海说:上述方针刚刚决定,“徐州学潮即起,兄弟便把他解散了,首祸的还给他严厉的处分,到今各地的学风,就比较的良好了”。丹阳县教职员曾因长期拖欠薪金,生活无着,曾举行过罢课、索薪,包围县教育局、县政府,周佛海指责这是轨外行动,“实非正当。”他警告说:“兄弟到江苏来,对于教育整顿,向抱决心,偶有上项情事,决设法纠正,任何牺牲,任何阻挠,在所不计。”《周厅长江南教育考察记》,《江苏教育》第2卷第5期。
1935年4月,周佛海曾往徐州视察,他在徐州中学对教职员的讲话中,谈及1932年镇压徐中学潮时称:他之所以要斩钉截铁地这样的做下去,为的是要消弭整个苏省的学潮,整顿整个苏省的学风。《周厅长视察徐海教育记》,《江苏教育》第4卷第5、6期。
推进江苏教育
江苏省的教育状况,在当时来说,比起其他各省,是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而且居全国之首位。但是,据1930年的统计,全省61个县,仅有中学70余所,师范学校48所,小学7350所。入学儿童58万余人,仅占适龄儿童的12.6%,失学儿童占87.4%,近400万人。全省3200万人口,文盲超过 2500万,占全省人口的80%周佛海:《怎样推进苏省义务教育》,《江苏教育》第4卷第9期。
,因此,发展教育,特别是普通教育,扫除文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周佛海就任教育厅长伊始,便提出了《江苏教育之新计划》、《江苏教育三年计划》、《整顿江苏地方教育之意见》、《教育之三大任务》等。
关于《教育之新计划》及《江苏教育三年计划》,在《教育厅二十年下半年度施政方针》项目中,提出了改进省县教育的15项意见,其中主要者有:切实整顿学风,提高普通中学程度,改进师范教育,以及考选服务人员赴国外研究等。
关于地方教育之整顿,周佛海提出,要清除舞弊;节约开支;整顿学费,规定初小学费1—2元,高小3—5元,初中8—12元;改善组织;认真考绩;慎选小学师资;充实学校内容,如增加班级,充实人数;改良教学方法及改善学校环境等。提出了地方教育发展的目标:一、逐渐增设初级小学,俾义务教育得以普及,使未来之学龄儿童,均有入学之机会;二、普遍设立民众识字之机关——如民众学校补习学习等,不断进行,使不识字之成人,皆能识字;三、妥筹职业教育实施之计划,俾中小学毕业生,无力升学者,皆能在社会获取职业,以维持其生活;四、规划中小学生升学之方法,俾各能就其所长,择定途径,不致有歧路徘徊之感;五、造就专门人才,以适合时代之需要,并辅助国家建设之发展。周佛海:《江苏地方教育之疲弊及其整顿方法》,《江苏教育》第1卷第3、4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