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节:暗中通敌与出逃(13)(1 / 1)
梅思平此次来重庆的重要任务,就是向周佛海、汪精卫呈交他与高宗武在香港与日交涉所拟定的“和平方案”。促使汪精卫“出山”。22日,周佛海由汉口飞往成都,23日与时任国民党四川省党部的陈公博会见,周佛海“将外交最近真相,略为报告。”24日,周佛海飞抵重庆之后,梅思平、陶希圣相偕来见,“谈各项重要问题”。《周佛海日记》第175页。
25日,周佛海与梅思平、陶希圣3人再度商谈后,即于是日下午往见汪精卫。
从25日起至11月1日间,汪精卫召集周佛海、梅思平、陶希圣,以及陈公博、陈璧君等人,连日秘密举行会议。决定由汪精卫“出马”,另立反蒋反共政府,与日本实现“和平”;并派高宗武、梅思平与日本当局就“和平方案”作进一步谈判。
汪精卫作出如此决定,既反映了他对抗战形势的悲观,也表现了他的强烈的政治野心,妄图依靠日本的支持,实现自己多年来一直未能如愿的领袖欲。
早在广州失陷后,武汉失陷前,即10月11日和21日,汪精卫先后两次接见外国记者,宣称中国并未关闭和平之门,只要条件适当,是愿意与日本实现和平。他说:“中国在抵抗侵略之际,同时并未关闭第三国调停之门,不过此次调停之能否成功,须视日本和平提议之内容为断耳,如条件不妨碍中国之生存与独立,则或可为讨论之基础,否则绝无谈判之余地。” 汪精卫:《对海通社记者谈话的要点》,《申报》1938年10月13日。
由汪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汪精卫已经决定了与日本之间进行直接的“外交”谈判。会议中所讨论的重要问题,必然是条件问题。其具体办法是,既然蒋介石不愿自动下野,汪精卫不可能在重庆取代蒋之地位,与日本主和,那就由汪精卫出面,在蒋介石势力之外的地方,另立反蒋反共“新政府”,借此取代蒋介石之重庆国民政府。
周佛海之所以如此急切地要与日本谈判“和平”,拥汪另立反蒋反共“政府”,也同样反映了他对抗战前途的悲观失望。在他看来,广州、武汉的失陷,已是抗战的失败。10月17日他在日记中写道:“(蒋介石)过去一误再误,中国竟亡于国民党之手,千秋万世,决不为吾人谅,吾人岂为历史之罪人也!去年沪战发生,余与希圣、思平、宗武早已料及,惟人微言轻,莫挽危局奈何!”《周佛海日记》第171、742、989页。
他对时局的估计是:日军在占领广州、武汉之后,“必继续攻占渝市及西安、昆明等地,”《周佛海日记》第171、742、989页。
于此,国民政府再也无处可迁。因此,抗战绝无前途,不如另谋出路,以实现自己“更大的政治理想”。《周佛海日记》第171、742、989页。
但是,周佛海虽对形势如此观察,也无绝对把握,因此内心仍是七上八下,充满矛盾。他在10月28日的日记中说:“晚赴汪先生处便饭,详谈中国情形及出路颇详,惟将来究竟如何变化,预料。”10月30日的日记又记有:“晚赴汪宅便饭,并商谈时局。实难决疑定计,实非易事也。”是晚,他“辗转不能成寐,英雄造时势欤?时势造英雄欤?时势如此,能否旋乾转坤,使国家不至于灭亡,端赖今后努力,惟国运如何,实未能预料也。”31日的日记中更写道:“默念凡事均不易照计划顺利进行,故无论何事,如生枝节或挫折,不必灰心;意外,挫折,必须预料,万不可以计划一定,即可成功,世界上决无此种如意算盘也。”《周佛海日记》第177—179、181页。
但他断定“大局如何变化,本月内或有明显趋势。”《周佛海日记》第177—179、181页。
梅思平带着汪精卫、周佛海等人决定的“和平方案”,于11月2日离开重庆,经河内于11月9日返抵香港。接着,便与高宗武,分别乘船离香港往上海。12日,梅思平,13日,高宗武相继抵上海。
从12日梅思平到达上海的当天晚上起,至14日晚,由梅思平、高宗武与日本参谋本部代表今井武夫及伊藤芳男之间连日举行谈判,并达成初步协议。15日,今井返回东京,向陆军省及参谋部首脑会议报告谈判结果。由首脑会议作出决定:“以这个协议内容为基础,大力推进日华和平运动。”为了签署协议,由陆军省派军务课长影佐大佐、参谋本部派今井武夫为日本方面代表赴上海。20日,双方再度谈判,并在《日华协议记录》上签字。除此,双方还对秘密协议记录取得了一致意见,由于事先得到汪精卫的同意,因此,梅思平与高宗武两人未在秘密协议记录上签字。《今井武夫回忆录》第86—87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