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1)

加入书签

?第一部

打听人机的人,易招人怨。

泄漏天机的人,易遭天遣。

好个知心朋友

可是我菜都买好了……好吧!谢谢……再……

小英的"再见"还没说完,对方挂了电话。许久,许久,她呆坐着,电话还在手里,发出呜、呜的声响,在这个已经空了的办公室里,显得有点刺耳。

有什么不开心的事?

一双手伸过来,帮她挂上了电话,抬头,是新来的唐小姐。

没什么事。

她扯了扯嘴角:"你怎么还没走?"

急什么?有什么事等我回家办?家又不像个家。还不如在办公室,觉得充实些。

小英抬抬眼角,看了看这位已近中年的女人,大家都说她不好惹,可是,她却看到一种落寞感,一种和自己相似的落寞。看到别人也有的落寞,倒使小英放松了,甩甩头发,一笑:

要不要一块儿出去吃晚饭,我请客!

没人知道今天是小英的生日,除了"他"。当然!现在又多了个她——唐小姐。

一直到喝咖啡,她才说今天是自己的生日。

没想到,唐小姐一点也没惊讶,只是淡谈一笑:"我的生日,也常是这样过的。他,总有事,总是突然打个电话说抱歉,害我对着一桌做好的菜,和插好的蜡烛,掉眼泪……。唉!有什么办法?跟别人分……"

小英愣了。赫然发现,眼前这位唐小姐,竟像是一面镜子,立在眼前,让她看到自己。

忍不住的泪水,突然一串串地滚下来。赶紧拿餐巾去挡,还是被唐小姐看见,焦急又关心地问:

你怎么了?什么事让你伤心。难道……

小英的心防崩溃了,多少年来,从不曾对人倾吐的秘密,如同滚下的泪水般,全涌了出来。

说完了,已是深夜,唐小姐开车,送她到家门口,这也是小英从没经验过的,不管多熟的同事,她都不曾把人带回家,这是她和"他"的秘密,不能让人知道。

但是,今天,不!今夜,她觉得好轻松,觉得终于遇到一个跟她有着同样痛苦、同样煎熬的人。发觉自己不再孤独。

唐小姐一夕之间,成为她最要好的朋友。只是,她不了解,为什么其他同事,渐渐对她露出奇怪的眼光。有时候,桌上的电话才响,她感觉得到,几十双眼睛都在看她,听她。

终于有一天,马小姐偷偷对她说:

你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其实,你不该讲,大家同事六、七年,你都没说,为什么唐小姐才来,你就告诉她了呢?那又是个大嘴巴,到处吹牛,说她知道你的私事。

可是她,她也一样……

她也一样什么?跟你一样爱上了有妇之夫?那才是笑话呢!她今年初才结的婚!

小英忍不住地冲到唐小姐面前,低声狠狠地问:"你为什么把我的事跟别人说?你明明才结婚,又为什么要骗我?"

唐小姐缓缓地偏过头来:

哎呀!交朋友嘛!我看你好伤心,八成是那么回事,编个故事让你舒服点。

又是淡淡一笑,"何况,我不编那个故事,你也不会告诉我你的故事啊!"

(想一想)

某日,有个学生到我工作室来,一进门就问我的生日,然后兴匆匆地掏出个掌上形的小电脑,把我的名字和生日打进去,接着电脑的液晶荧幕上,就显示了一大堆"天格、地格、人格"之类的数字,以及我的"命盘"。

学生一行行念着,念一段,就问我准不准?

我笑着骂她,什么不学,学算命。她居然一白眼,

老师!你知道吗?我用这个小电脑,不知交了多少朋友,办成了多少别人办不到的事。碰到陌生人,我只要拿出小电脑,问他要不要算算,就立刻知道了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接着,管它准不准,准的他点头,不准的他摇头。没两下,我把他祖宗三代,一家人口,全弄清楚了。而且,

她神秘兮兮他说:"老师!你要晓得,当一个人把他的秘密告诉你之后,他就会对你特别好,这就是我的高招哇!"

从我这位学生的活,和前面的那个故事,我们知道,要跟一个人建立特别亲密的关系,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分享他的秘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会使用各种手段,他们可以为你算命,为你填表,为你做心理测验的游戏,也可以用他们的秘密来交换你的秘密:甚至用"假秘密"换你的"真秘密"。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交浅而言深,既为君子所忌,亦为小人所薄。"每个人在对你说出他的秘密之后,都可能不心安。因为他不敢确定,你是不是会把他的秘密说出去。

于是,最简单的方法,他也要求你说出你的秘密。这就好比黑社会。对新加入的分子,为了证明忠诚,要他去执行一个任务,或在械斗杀人时,把枪交给新手,叫他"补"那是要命的一枪。

照做了,就是共犯,从此便脱不了身。

同样的,如果别人对你说出秘密,也交换了你的秘密,你就要小心了。如果你说出他的,他就会说出你的。

如果事情真这么单纯倒好了,问题是,如果你不过去"补"一枪,又如果你不愿说出自己的秘密,或者你真是没什么秘密好说,只怕你也要倒楣,那一枪可能就落在你的头上,就算对方没有枪,能立刻对付你,在他心底,总会对你怀一份戒心,觉得你抓住了他的小辫子。有一天,发生战乱,他手上真有了一把枪,遇到你,那把枪很可能举了起来。

所以,我们要知道,不论对别人说自己的秘密,或去听别人的秘密,那没什么好处,你可能有"短利",也可能有"长害",何况在秘密传递的过程中,又会产生许多副作用。

(请接着看下面的故事。)

方太太的秘密

方大太最近情绪好像不怎么好。

几位平常一块买菜聊天的太大,私下议论纷纷,会不会是方先生出了轨?可是,大家每天晚上七点钟,还是准时听见方先生关车门的声音。

再不然,是方太太的小女儿生了病。可是,三岁多的孩子,长得又白又胖,天天在门口跑来跑去。

也许是方太太得了病?不!李太太最近才跟她一起去检查过身体,据说心脏功能的"跑步机".方太太不但跑满分,而且跑了一百三十分。医生说她十年都不会得心脏病呢!

可是,方太太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

唉!李太太,你跟她比较好。你去打听打听好不好?

大家偷偷推李太太出马。

从那天开始,李太太就有事没事往方家串。只是,不论李太太直着问,或旁敲侧击,方太太都说没事。

这一天,两人正聊天,方太太的小女儿,光着上身从里屋跑出来,一转身,李太太吓一跳:

怎么?她好象背上流血了。

小丫头没听见,一溜,又进了里屋。方太太他好象没看见,继续钩她桌巾。

不对呀!

李太太推推方太太:"我刚才看见,你女儿背上好象有一大片红。"

没什么!没什么!

才说着,小丫头又跑了出来,李太太再定睛看,真是流血了,站起身要过去抓孩子,却被方太太一把拦了下来:

告诉你好了!既然你看到了。我女儿背上,从出生就有一大块原砂红的胎记。医生原来说,过两年就会自己消失。可是,现在过三年了,一点都没退。最近医生改了口,说那是永久的胎记,要跟我女儿一辈子了。

叹口气:"我最近就为这事不开心。想想,一个女子,背上长那么大的胎记,远看,真以为流血了。以后怎么穿露背装?搞不好,丈夫还会嫌,我是为她操心……"话说一半,抓了抓李太太的手:"这事可只有你晓得,别人是不知道的,你可不准出去乱说,否则就不够朋友了!"

你把我想成什么多嘴婆了?

李太太脸一整:"我半个字都不会说。"

快说!快说厂众家太太围着李太太,非叫她吐出实情不可。

我是知道了!也不是她先说的,是我自己知道的。

李太太倒够义气:"但是,我答应她,不说。"

说一点嘛!说一点嘛!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你推一把,我推一把。"我们都是她朋友,让我们也关心一下好不好?"

不能说就是不能说!好吧!我说一点点,是她孩子的事。

李太太双手一挥:"到此为止,以下,我誓死也不奉告!"

没过两天,大家买菜时又碰上了,正巧方太太也牵着她的小女儿。

大家一起走回巷子。可是,这次跟往常不一样,嘴上聊的虽然是菜价,几个太太的眼睛却在方小妹妹的身上打转。

你们为什么一直盯着我女儿看?

方太太把女儿拉到身边,满脸孤疑地问:"李太太说了什么?"

没什么!没什么!不信明天你碰到她,可以问,她什么都没说,只是说你女儿……

说我女儿怎么样?

方太太突然火冒三丈:"这个混蛋!我女儿身上长块胎记,干她屁事?我非找她算帐不可!"

(想一想)

看完这个故事,请问:

方太太的秘密,是谁说出去的?

是李太太说?还是方太大自己说的?

在方太太心中,又认为是谁说的?

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我们要知道,这世界上是无所谓"一部分秘密"的。人们似乎有个天性。只要知道一部分秘密,就想要挖出全部。

所以,当你泄漏自己或别人的一部分秘密时,也等于泄漏了全部。

更糟糕的一件事,是当一个人把他的秘密告诉你的时候,只要他听说"你讲了秘密的一小部分",就会假设你透露了全部。

而人们又有个特性,是喜欢把他听到的一小部分,在众人面前炫耀,吹嘘自己知道得更多。

正因此,在西方社会,许多公司主管和一般职员的餐厅是分开的,这绝对不是有阶级观念、而是为了避免在用餐时,主管之间的对话,被职员听到,再断章取义地去传播。

即使在一起用餐,主管也尽量不跟下属同桌,即使同桌也绝不谈公事。道理很简单,想想,如果你是个小职员,今天中午居然跟老板同桌吃饭,你回办公室能不说吗?你说的,如果涉及公事,即使知道的只是片段,只要讲的确有其事,别人会不猜想你知道得更多,而催你多讲一点吗?你为了炫耀,又能不加油添醋吗?

许多耳语或不必要的纷争,就因此产生了。

从另一个度来想前面的故事:

如果方太太不那么急性子,只因为别人说"李太太提到孩子",就以为李太太"全说了",而且自己全盘托出。单凭李太太讲的那一句,大家又能知道多少?

由此,我们得到一个结论:

如果你不幸听到别人的秘密,对方在这世上只告诉了你,又叮嘱你不能说,你就要真正做到"一字不说"!

如果你发现别人知道了你的秘密,千万要忍;因为别人很可能只是猜测,或只知道极小的一部分。你自己可千万别成为"真正说出来的那个人。"

王老虎上任

记住,这世界上许多人会问你对第三者的看法。他的目的,可以是调查,也可能是"套你的话"。当你发现别人来套话的时候,一个字也不能说。

至于在一般闲谈间,如果你发现对方要批评与你相关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把话题带开,或暗示对方,你的"关系"。

否则,对方的批评一出,如故事中的,那许许多多的副作用,就会产生了。

总之,能不传话,最好不要传话;能不套话,最好不要套话。能不涉入"背后的批评",最好不要涉入。让自己像沙滩,多大的浪来了,也是轻抚着沙滩,一波波地退去。而不要像岩石,使小小的浪,也激起高高的水花。

丢脸有理

秀英今天一进门,脸色就不好,皮包往沙发上一摔,坐在那儿,闷不吭气。

怎么了?

小王轻声细气地靠近。

怎么了?

秀英别过脸去:"问你自己!"这一开口,气是更大了,一下子满脸胀得通红。

你今天真是让我丢够了脸,当着一大堆同事的面,我真想找个洞钻进去。

我跟我们处长,到你公司参观,怎么会丢你的脸呢?

小王一头雾水:"正因为我是处长面前的红人,他才会带我去,他怎么不带别人呢?而且,你要想想,处长不去别的厂参观,为什么专找你们工厂,还不是我介绍的?"小王也愈说愈有气:"你们工厂,从上到下,如果做成这笔生意,应该感谢我,也就是感谢你才对,怎么反而说让你丢脸呢?"

当然丢脸!

秀英转过脸来:"你还没去,我就跟老板和同事说了,说你是我同系的学长、高材生,也是这方面的专家……"

你说的没错啊!

错大了!

秀英一瞪眼,突然低下头,掩着脸哭了起来:你跟在你们处长旁边,一副一问三不知的样子,明明你最懂的机器,根本可以由你来介绍,你为什么不说话,还不断问你处长。他懂个屁!"

他懂个屁?

小王停一下,居然笑了起来:"他也是学这个的,就算过时了,他总是处长啊!"

(想一想)

以上这两个故事,我故意只讲一半,留下结尾让读者猜。

何助教确实是个聪明的年轻人,他一个人可以当十个人用,问题是,"聪明"包括的不仅是知识、反应,更应该包含处世的智慧。

年轻人失败,常败在不知道及时表现自己,也常败在过度表现自己。愈表现,愈得意,得意忘形地忘了别人的存在。

相反地,那个以幕僚姿态,站在长官身后,默默耕耘,不显示自己的小王,则懂得了做人的三昧。故事中,小王说得很明白:"他(处长)也是学这个的。"

如果处长完全是外行,由小王这个内行代力解说,绝对是当然的事。但是,当自己的主管也是内行人的时候,小王抢在前面说话,不但是抢风头,而且表现了"我比你内行"的气势。

推销员都懂得一种说话技巧;明明知道对方并不懂,却说"相信您一定是内行,知道……"。然后,把自己要推销的观念说出来。这样做,要比说"你要知道……"的效果好得多。因为前者表现的是同意,是同一立场,也是尊重;后者表现的,是假设对方不懂,需要人指点。

人人爱戴高帽子,当然前者的说法最讨好。

此外,人都喜欢表现,每个懂一点的人,都自以为是半个专家;而每个专家,都希望自己是专家中的专家。有什么情况,会比在一个专家面前,表现得更专家,造成场面更尴尬呢?

我曾亲眼看见,一位"大师"带着徒弟参观书法展,站在一幅草书前,大师摇头晃脑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突然,有个字写得太草了,连大师也认不出来,正左想右想的时候,徒弟却笑道:

不过是个

头-发的-头-罢了!"

当场,大师就变了脸,怒斥道:

轮得到你说话吗?

那徒弟犯的错,就是"在老师面前,表现老师",问题是,那毕竟是他老师啊。

谈到这儿,我们也常在学术界,听见研究生抱怨:"某教授发表的论文,根本多半是我写的。他只是定个题目,全是我做的研究,偏偏到后来挂他的名。"

这种实情是不少,但我们也要想想,当那个教授在做研究生的时候,是不是也曾经帮他的教授作研究呢?

有一些"伦理"是长期发展出来的,看似不合理,其中却有一定的道理。

一将功成万骨枯

,小兵可以说"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仗是我们在打,为什么成名的都是将军?"

当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想想:

第一,哪个将军不是从下层升上去的?

第二,当仗打败了,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上绞刑台的,是那些将军战犯,为什么不是杀人的小兵?

我曾经看过一个博士论文口试之后,指导教授对通过口试的学生,很客气他说:

讲实在话,这方面,你研究这么多年,你才是专家,我们不但是在考你,在指导你,也是在向你请教。

学生则再三鞠躬说:

是老师指导我方向,也给我机会,没有这个机会,我又怎么表现呢?

在这儿,我特别要对初入社会的年轻朋友强调,这个社会好象许多果园,当你进去,果园的主人可能说:"好!那片地,交给你种!"

当你种出最丰硕,甚至远超过果园主人以前种出的果实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是谁让你进来,又是谁给你这块地。

我们自鸣得意的时候,千万不能忘本。

当然,人际之间的进退,是有很大技巧的,有些技巧近于不合理,甚至可以称为技巧。

譬如,当古代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即使正与敌人对阵的将军,可以一举把敌人击溃,不必再劳动皇帝,但是只要听说御驾要亲征,就常常按兵不动。等着皇帝来,再打着皇帝的旗子,把敌人征服。

这按兵不动,可能姑息养奸,让敌人缓口气,而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把他打下来呢?

此外,御驾亲征,劳师动众,要浪费多少公禄?何不免掉皇帝的麻烦,皇帝岂不更高兴吗?

如果你这么想,就错了,甚至错得可能有一天莫明其妙地贬了职,甚至掉了脑袋。

你要想想,皇帝御驾亲征是为什么?里面难道不存有"好大喜功"吗?他会不会根本知道敌人已经马上要投降,才御驾亲征。他不是"亲征",是亲自来"拿功"啊!

拿功给谁看?

给天下人看!给万民看!

看!皇上一出马,顽敌就俯首称臣了。

所以就算皇帝只是袖手旁观,由你打败敌人,你也得高喊"吾皇万岁万万岁!"都是皇上的天威,震慑了顽敌。

这样说,有错吗?

也没有错。因为你的将军衔,是皇帝给的。你的大军也是皇上派的。饮水恩源,还是皇恩浩荡。

说了这许多,有些事真令人疑惑、教人心寒,但这是真实的社会,真正的"人性"与"人情",我不能不说,你不能不懂。

对了!前面两个故事的结尾——

何助教后来考自己系里的研究所,居然没考上。主任常冷嘲热讽,何助教最后出了国。

秀英的工厂,果然拿到了订单,小王后来还当了处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