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梁漱溟(6)(1 / 1)
一九一一年(辛亥宣统三年)
十九岁。
冬天,毕业于顺天中学堂。
中学毕业期近,而武昌起义,到处人心奋动,学生们在学堂更待不住。其时北京的、天津的和保定的学生界秘密互有联络,而头绪不一。甄(元熙)君介绍先生参加京津同盟会。此为北方革命团体之最大者。“闹了些手枪炸弹的活动。”
是年春,大胞妹新铭、二妹谨铭同时毕业于京师女子师范学校简易科;兄焕鼐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商科,十二月回国。
是年,开始茹素。[《我的自学小史》。]
一九一二年(壬子民国元年)
二十岁。
二月十二日满清皇帝退位,暗杀、暴动一类的事结束。参加革命的许多同学,到天津办报,为公开之革命作宣传。出入于国会、国务院。先生与甄亮甫先生为首的一班朋友,也到了天津办报,定名为《民国报》。当时办报经费很充足,敲了直隶督军张镇芳十万大洋。《民国报》每日出三大张,规模之大为北方之首。总编辑是孙浚明先生(炳文,四川叙府人,民国十六年国民党清党,死于上海);先生任编辑,还担任过外勤记者。先生现在所用漱溟名字,即是当时一笔名,是孙浚明先生所代拟。报馆原来馆址在天津,后来迁到北京顺治门外大街西面。
先生说:“在作新闻记者时期,持有长期旁听证,所有民元临时参议院、民二国会的两院,几乎无日不出入其间。此外,同盟会本部和改组后底国民党本部、国务院等处,亦是我踪迹最密底所在。还有共和建设讨论会(民主党之前身)的地方,我亦常去。当时议会内党派的离合,国务院的改组,袁世凯的许多操纵运用,皆映于吾目而了了于吾心。许多政治上人物,他不熟悉我,我却熟悉他。这些知识和经验,有助于我对中国问题之认识者不少。”“渐晓得事实不尽如理想。对于‘革命’、‘政治’、‘伟大人物’等等,皆有不过如此之感。有些下流行径、鄙俗心理,以及尖刻、狠毒、凶暴之事,以前在家庭、在学校所遇不到底,却时时看见了,颇引起我对于人生感到厌倦和憎恶。”[《中国文化要义》“自序”。]“我在北京街上闲走,看见一个拉人力车的,是一个白发老头,勉强往前拉,跑也跑不动。而坐车的人,却催他快走。他一忙就跌倒了;白胡子上摔出血来,而我的眼里也掉下泪来了!又一次我在北京东四牌楼马路上往南走,看见对面两个警察用绳缚着一个瘦弱无力面目黧黑的中年男子,两边夹着他走来。——看他那样子大约是一个无能的小偷。我瞪着两眼,几乎要发疯。这明明是社会逼成他这个样子,他不敢作别的大犯法的事,只偷偷摸摸救救肚饥,而你们如狼似虎地逮捕他,威吓他,治他的罪。这社会好残忍呀!我因为心里这样激昂,精神状态很不稳定,所以有那一年在南京自杀未成的事。”[《漱溟卅后文录》“槐坛讲演”。]“我在二十岁的时候,曾有两度的自杀;那都可以表现出我内心的矛盾冲突来。就是自己要强的心太高;看不起人家,亦很容易讨厌自己。其故是一面要强,一面自己的毛病又很多,所以悔恨的意思就重,使自己跟自己打架。……打到糊涂得真受不了的时候,就要自杀。”[《朝话》“忏悔自新”。]
八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先生说:“二十五日开成立大会(在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之剧场举行),我亦参加。我亲见孙总理和黄克强先生都出席,为极长极长之讲演。”“在这之前,先有孙中山和黄兴联名电告同盟会各支部,就改组国民党事征询意见。而后孙、黄二先生莅临北京。”“孙中山、黄兴两位领袖到达北京时,许多在京的同盟会员前往欢迎,我也参加了。”[《我的自学小史》。]
母亲病逝北京。先生极为悲痛。[先生口述。]
一九一三年(癸丑民国二年)
二十一岁。
春,中国国民党《民国报》改为国民党本部之机关报。总部派议员汤漪负责。汤某到任后,从总编辑而下,换了一批新人。先生与一些朋友便离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