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节:梁漱溟(70)(1 / 1)
今年春节——2月17日上午,我的儿子李润霖陪我去给梁老师拜年,我问他看年谱没有,他说“看了些”。我又问:怎么样?他说:“太密。”我当时以为是抄写的密了,没有再问。最近听培宽讲,他是嫌内容太多了。我原也想删掉一些,但为了较详细的反映梁老师一生的思想变化和曲折道路,则宁可详细些,不能失之过简啊!由于为梁老师编写年谱,使我对梁老师的一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他一生勤奋治学,为国奔波,关心民情,直言进谏的精神十分感佩,所以写了那幅挽联。
95岁高龄的梁老师,近年来肾功能日衰,终日默坐,甚少开言。今年4月13日回良乡祖坟扫墓之后,病情日益加重,于25日住进协和医院,医生诊断为尿毒症,梁老师住院期间,我和我老伴多次看望,表面看去,病情稳定。我对他说:“一切听老天安排,自己不必着意。”他深深点头。我老伴说:“希望先生早日康复。”他说:“我已命尽,康复不了了!”我最后一次去看梁老师时,坐在他病榻前,彼此对看多时,他看出我要想讲话,说:“我已没有讲话的力气了!”看到梁老师病情日趋严重,我的心情非常忧伤,两条小腿突然紫青,浮肿的厉害,不好行走,只好命我老伴和儿子李润霖代我到医院看望。6月23日上午10时,我老伴打电话到梁老师病房,得知病情不好,便立即赶往医院。我老伴走后不一会儿,我在**模模糊糊入睡,梦见梁老师手持一物向我走来,我用手接时,惊醒了。看表已11点多钟。我不由得衷心哀痛,感到梁老师已离我而去了。下午两点多钟,我老伴回来时,见我木然呆坐,惊问我怎么了。我也从她的脸色看出情况不好,一问,梁老师正是在11时35分辞世的。
64年的师生关系,彼此了解越深,情谊越厚。
“儒家孔门之学,反躬修己之学也。孔子固尝自述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吾人可以看出孔子只在自家生命生活上理会,而不在其外,却又须知自家生命和宇宙天地万物浑然一体而不可分的,是故孔子周游列国,便有‘孔席不暇暖’的话。
“修己亦云修身慎独,可取《孟子》、《大学》、《中庸》互参。”
这是1987年,梁老师在他95岁寿辰时,亲笔写在我笔记本上的一段话。今年6月初,我到医院看梁老师,他在病榻上侧转过身来久久望着我,好像有什么话要讲,我问他“想对我讲话么?”他断断续续问我:“你比我小多少岁?”我说:“我今年82岁,小13岁。”老师还是望着我,没讲话,流露出一种深切希望的目光。今日回想起来,备感哀痛。我一定不辜负梁老师的教诲,努力学习,时时刻刻做慎独的功夫,不敢稍有懈怠,以慰老师在天之灵。
1988年8月23日于北京
附录十在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李渊庭
主席、梁老师、各位同志:
今天召开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同时庆祝梁老师95岁寿辰,我能在此发言,十分高兴。敬祝梁老师健康长寿!
梁老师在北大从事教学时,深感老师在上边讲,学生在下边听,而不照顾学生的全部生活,师生关系淡薄,深感这个教育方针不行。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席,应邀赴山东,拟创办曲阜大学,试行对学生的全面教育方针。先在菏泽第六中学开办该校预科,又叫高中部,梁老师担任主任。在北京招生,我被录取。我们到了学校,感觉到这个学校的气氛与一般学校不同;教学不是注入式的,是启发式的。梁老师强调亲师取友的重要性,所以师生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使老师对学生的身、心有一个全面了解的机会,学生无形中又受到老师言行的熏陶,达到身教重于言教的目的。记得梁老师频频以“人生向上,蓄养精神”勉励学生。在开学式会上,梁老师大声疾呼:“我们中国人数千年来没有白活,创造了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人与人互相承认,互相尊重,是这个文化的特色。像今天西洋列强互相对峙,敌视,弱肉强食,大肆侵略,是搞不下去的。所以我断言,未来必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人类才有前途。”熊十力老师也在会上发言,同意梁老师的看法,并说:“今天学术界要我们中国西方化,而梁先生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真是有胆有识。我很受感动。”我这个18岁的学生听了两位老师的话,很受鼓舞,深入肺腑,确立了我一生作人向学之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