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节:梁漱溟(71)(1 / 1)

加入书签

可惜,当时山东军阀对峙,时局扰攘,梁老师不得安宁办学,就离开六中回了北京。

梁老师曾对我们说,我们要重振中国古人讲学之风,与现代社会运动结合起来,探索救国道路。为什么要讲学呢?中国古人治学的方法是:“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这样就必须亲师取友,互相切磋琢磨,才能鞭辟近里着己,共同勉于此学。梁老师在山东搞乡村建设运动,就是这样进行的。

古人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说到立言,梁老师一生随着他的思想的发展从事写作,著述等身,至于立德、立功,我不愿对他老人家说什么溢美之词,过情之誉,在十年动乱期间有两件事:(一)梁老师被抄家、游街、批斗、轰出祖居,在受到严重迫害之下,他仍写了《儒佛异同论》这篇不朽之作,并完成他数十年心血所钟的《人心与人生》这部巨著。(二)1974年春,“四人帮”逼他“批林批孔”,他说:“林彪是个鬼,我是个堂堂正正的人,当然可以批林。但是,孔子是理性主义者,人的生命是可以消灭的,理性是永存的,我不能批孔。”“四人帮”还不放过他,继续逼他“批孔”,于是他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从这两件事,大家就可以了解梁老师是如何人也。

我的话完了。谢谢!

1987年10月31日

附录十一梁漱溟先生与中国民主同盟

阎秉华李润霖

本文主要讲梁漱溟先生(以下简称梁先生)发起和参与创建民主同盟的过程及脱离民盟的前后。

首访延安悲观变乐观

梁先生在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处在悲观、失望之际,一九三八年一月第一次访问延安,亲眼看到延安从党、政、军革命干部到广大群众,艰苦奋斗,朝气蓬勃的一派新气象,与毛主席彻夜畅谈,听毛主席对他讲持久抗日必然胜利的主、客观因素。毛主席强调“中国方面,包括中共、国民党和这两党以外的各方面要团结,我们团结就能胜利。中国自身的团结,是抗战胜利的根本条件”。

毛主席对梁先生的谈话,对梁先生认清抗战的前途和后来的行动起了很大的影响。不但公开揭发批判国民党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策略,宣扬中共团结抗日的正确策略和艰苦抗战精神,并且为了团结抗战,具体行动起来。

1939年,梁先生征得国民党和中共双方的同意和支持,带了五六个过去乡村工作时的同仁和学生于2月初离开重庆到抗日前沿视察,用七个多月的时间,深入抗日前沿的豫东、皖北、鲁西、鲁南等六个省的八个地区,目睹了国、共两方的军队抗日态度的不同、政府发放给养的悬殊和磨擦频频。国民党军队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梁先生深感“中国目前的问题全在政治,而政治的出路却并不现成”。“党派关系恶化如此,抗战前途已受威胁。”梁先生认为如果知识分子团结起来,建立一个较大组织,以此较大组织的力量或可对国民党蒋介石起一定的遏制作用,从而推进国共两党团结抗日。

统一建国同志会组织雏形建立

梁先生于1939年10月初到成都,会见了晏阳初、黄炎培和李璜等先生,邀请他们开了个协商会。梁先生在会上讲述了他在各地巡视中看到国、共两党军队对抗日战争的不同态度、不同的给养以及两军间不断发生的摩擦,回到重庆更看到国民党对其党外施行的压迫钳制无所不用其极。对如此政局,他反复思考的结论是:“国共两党的矛盾近则妨碍抗战,远则重演内战,非想一解决办法不可。”梁先生讲,“我们是第三者,解决国共间矛盾无所逃责。但零零散散,谁也尽不上力。故第三者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当为第一事。”黄炎培、晏阳初、李璜等诸公听了梁先生的讲述都十分赞成,相约到重庆再多觅朋友商量进行。

梁先生等诸公回到重庆,取得了沈钧儒、邹韬奋、章伯钧等诸公同意后,便共同为发起筹备成立组织而积极地开展了活动。他们经过反复讨论制订出八条“简章”,十二条“信约”,于1939年11月29日宣告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参加的有:“救国会”(沈钧儒、邹韬奋、张申府、章乃器等)、“中华联教社”(黄炎培等)、“第三党”(章铂钧等)、“国家社会党”(罗隆基)、“青年党”(曾琦、李璜、左舜生等)、“乡建派”(梁漱溟等)。张澜先生在四川是长者,有声望,由于是个人,所以在“统一建国同志会”成立后,由梁先生邀请参加。其十二条信约(纲领)送国民党方面的张群、王世杰,请其转蒋介石,并要求见蒋。梁漱溟见蒋后,说明该组织是“第三者立场”,要求蒋允许民主人士“有此一联合组织”(备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