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第二章 中国农民文化(2)(1 / 1)

加入书签

公元17年,湖北荆州发生饥荒,新市人(今湖北京山)王匡、王凤拉起一支队伍,在绿林山聚众起义。公元18年,琅琊人樊崇又聚众在莒地起义,战斗中,起义官兵将眉毛涂成红色,作为标记。历史上称这次起义叫绿林赤眉起义。

关于第二次农民大起义,《后汉书.刘玄传》说:“新市人王匡、王凤为平理诤讼,遂推为渠帅,从数百人。”

“平理诤讼”似乎表现了起义领导人朴素的正义品质。但是,整个起义有一个大的政治背景,即王莽夺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绿林赤眉起义是中国民众接受董仲舒的儒学后,为维护西汉王朝政权的一次起义。

公元23年,绿林军势力非常强大,在进军北上途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王匡、王凤不自称皇帝,而把刘家的一个破落户刘玄推为皇帝,改元更始。因为刘玄是皇孙,是龙种,有当皇帝的名份,而流血流汗的王匡、王凤则没有这名份,这说明儒家的学说已广为社会接受。绿林军的胜利,某种程度上是民众对王莽篡位的不满的结果。

昆阳之战中,绿林军以十多万军队打败了王莽的四十二万大军,奠定了自己政权的基础。但是刘玄皇帝太没有龙种气派,第一件事就是大杀起义军中的农民领袖,连王匡也只得逃跑,投奔赤眉军。第二件事,就是当赤眉军前来投奔,并表示支持更始政权时,刘玄高傲地拒绝了。这个“名分”上的皇帝只做两件事,就把自己的皇台挖空了。

赤眉军遭到刘玄拒绝,便自己建立政权。与王匡、王凤一样,樊崇自己也不敢做皇帝,而是推荐西汉宗室的十五岁小娃娃刘盆子做皇帝,攻打刘玄占领的长安,杀了刘玄。但同时,赤眉军受到长安城的贵族、地主、官僚和豪商的抵制。由于赤眉军的目的在恢复西汉王室的统治,遭到权贵的抵制后,不仅不敢杀权贵,反而自行退到崤山,丧失锐气,被刘秀的军队消灭。

刘秀也是刘邦的后代,刘家天下的候补继承人之一。早先加入绿林军,消灭王莽时也出过力。到公元24年,羽翼丰满,开始违抗刘玄的命令,坐视刘玄被杀。然后,自己带兵南征北战,在公元36年,统一全国,建立东汉王朝,表示是西汉王朝的延续。

绿林起义,一方面反映农民维护正义的朴素品德在形成,另一方面反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教达到极盛时期。它反映出的民众思维,比陈胜、吴广有进步,就是民众有了思想,尽管这个思想是儒学,但儒学在与被统治阶级的融合过程中必然要产生新的思维。

1/3 太平理想

公元168年,夏商亡国的闹剧重演。汉灵帝刘宏出一个新招,把官职标价出卖,既可以先交足钱后上任,也可以在上任后加倍还钱。于是官吏到职后,拼命贪污受贿,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倾家荡产,无以为生,在豫州一带发生大饥荒,出现人相食的惨状。由于刘宏的昏庸腐朽,老百姓只好造反,爆发第三次大农民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的首领张角,今河北平乡人。可能是随着四五个世纪的检验,儒家文化的腐朽性日益明显,它对最下层农民的奴役和压迫日益深重,张角看到这一点,开始传播道德家系统曾宣扬过的积极思想,称为“太平道”。成为后来道教的发源支,也是后来统治者防范民间道教组织的渊源。

和道德家系的其他人一样,张角也懂阳谋术,懂得要先有思想才能后治国家的道理,因此他宣传的“太平道”就成为起义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道德家系统最崇尚超脱,憧憬着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要求人们与自然同生同存,互不相扰,人之间也要如此。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服,美其食,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张角宣扬的“太平道”,对老子的话领会很深。按《太平经》的解释:“太者大也,言其积大如天,无有大于天者。平者言治,太平均,凡事悉治,无复不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