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莫扎特哭和哭莫扎特(5)(1 / 1)

加入书签

等号角声和雾气在远处灌莽丛杂的世界渐渐消失,便显露出一座古冢来。牧羊人正赶着五百多头杂交品种的绵羊朝那古冢的方向走去……

由此可见,这第二种文学描述的任意性还是相当大的。

音乐是个空筐,听众可以把各自的想像和内外阅历往空筐里装。号角声便是个空筐。不过筐虽空,但还有个筐的范围。你不能无限制地把你的想像乱堆乱放,放到筐外去。

你若是把莫扎特第三乐章里头类似于狩猎号或驿站公共马车号声的叠句,想像成是陕北某山村结婚喜庆的唢呐声,那就是乱弹琴。

对这种不着边际的文学描述,我们就会对他说:

“阁下,你没有听懂莫扎特这首协奏曲!”

每首曲子,几乎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文学形象。

有一回,A.鲁宾斯坦在家里弹德彪西的《金鱼》。他女儿的眼睛里竟充满了泪水,说:在乐曲的开始,可以看见美丽的小鱼在阳光下的水中游来游去,追逐,玩耍,并在渔夫的诱饵旁边天真地跳跃。不一会儿,它就中了计,被钓起来了。它拼命想挣脱钩子,但无济于事。卓越钢琴家鲁宾斯坦双手赞成这种文学描述。他说,人们完全可以按照这个伤心故事来演奏这首曲子。

我们坚信,演奏或聆听莫扎特的奏鸣曲或协奏曲,里面也隐隐约约有某个故事。其实,以下文学描述尽管有些支离破碎,也可以看成是莫扎特在恋爱时创作某首小提琴奏鸣曲的情节:

春风欲到,河边小草先知道;

不写情词不写诗,且谱一曲寄心知。

我们相信,这一感受和理解并不过分,并没有出格,没有用过多的、牵强附会的涵义去代表乐曲本身的涵义。

应该承认,不论是对于演奏家还是普通听众,感受、理解一部音乐作品都是件神秘的事情。这里所谓感受、理解,不外乎是文学感受和哲学理解。

知道某部作品产生的时代大背景和小背景(作曲家的个人处境、心情和遭遇)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提示我们去确立感受、理解的框架,避免出格。

对于莫扎特,1791年是个很重要的年份。这期间写下的曲子都同他的个人处境、心情和遭遇极有关系。我们指的是他在到处借钱,内心一直焦虑不安,非常烦闷,并预感到死亡的临近,准备向尘世作最后的告别……《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便是这年年初完成的。

如果让当代10位世界第一流的钢琴大师用文学和哲学去描述、解释这部协奏曲的内涵和莫扎特的意图,可能是不尽相同的。但也不能水火不相容,相差十万八千里。不错,那是个伟大的空筐,但不是无边无际的空筐。

有一点是大家要肯定下来的:在这部协奏曲中,莫扎特把他内心深深感受并体验到的哲学意义上的根本无助:惆怅、孤独和悲愤,都写了进去。

比莫扎特早一千多年,唐朝的陈子昂便用22个汉字表述了地球人的这一根本的惆怅、孤独和悲愤: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可见东西方文化是可以比较的。一个以中国古老文化为背景的当代中国人自有信心吃透莫扎特音乐。

莫扎特音乐里的思想感情,唐诗里头都有。

莫扎特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

听莫扎特的音乐,脑子里常浮现出唐诗,以及17、18世纪的欧洲古典建筑,还有莫扎特的驿车穿过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的欧洲原野的情景,永远不会脱离莫扎特作曲时的本来意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