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生存哲学与死亡观念(1 / 1)
第十七章生存哲学与死亡观念
我要说的故事已经告一段落了,但有关这些的哲学问题似乎远远还没有结束。既是如此,我们就来谈谈这方面的东西。
相对于宇宙广袤无垠的时间与空间,人个体的生命何其短暂?它宛若流星,瞬间便消失于漫无边际的太空里。赫拉克利特说,生与死,睡与醒,青年与老年,都是一回事。这样说来,不由得有些耸人听闻。但事实确有其道理。
死亡是让人恐惧的,是以人们总把死亡与丑陋联系在一起。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人们是愿意与之接触的,但如果是一具死灰色的尸体摆在面前,只怕大多数人敬而远之,甚至是厌恶于形。人们对死亡为何又如此恐惧呢?印度当代哲学家乔德哈里认为原因有三:其一,死亡是一种痛苦的经验,一个垂死的人,通常要经历巨大的痛苦。其二,死去之后万事皆空。我们生前孜孜以求的享受,荣誉,名位,财富等等,一切将化为乌有。其三,我们将被周围的人忘却,因此失去我们的骨肉和亲朋挚友。这种说法,其实这也不过是印度瑜珈传统哲学的一个延伸,当然众说纷纭,我们姑且不论他的哲理性是否全面。死亡对人产生的恐惧,是基于其对尘世的留恋,既是留恋,那么便有许多性的元素,乔得哈里的观点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恐怕只是对感情的眷恋,譬如说,一位老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由惦记着自己儿子的婚姻与事业产生的恐惧,一对苦难恋人中的他或她身患重病害怕与他或她分离而产生的恐惧....总之这其中因素是诸多的。
那么又如何才能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呢?有哲人说,摆脱死亡恐惧,首先在于摆脱物质欲求,只有摆脱了欲念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他将无所畏惧伴随死亡而来的痛苦与失落。这种物理主义的说法当然过于片面,摆脱死亡的困惑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外在世界的寄托,即宗教主义,诸如中国之儒道,国外之基督,犹太等。一种是感情上的。诸如爱情,中国有许多流传千古的悲剧,孟姜女哭长城,梁山泊祝英台,陪死殉夫在古代不是一件很离奇的事。
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死亡是一件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情。论据是因为对于生者而言,死亡还没有到来;对于死者而言——死者本人已不复存在了。死亡既然对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那么享受生命,理应在质量而不在数量。人类行为的目的,因此就是从对死亡的恐惧和痛苦中解脱出来,求得快乐。快乐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和开始,是善的唯一标准。他说:“正确地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无干,便使我们对于人生有死这件事愉快起来,这种认识并不是给人生增加上无尽的时间,而是把我们从不死的渴望中解放出来。”要真正意识到死亡与我们毫不相干,谁又能做到呢?但反过来,人生既是如此短暂,又何不好好享受这个过程?纵然是困苦,又当如何?
死亡被普遍认为是丑陋的,但不可忽视其美学的一面,每个人都会死,但要死得其所。苏格拉底之死可以说是哲学上一个永恒的亮点,那种美是千古的。另外还有许多为真理而献身的各类学者。有人说,为爱徇情也是一种美,诚然,他也有道理,但是这类只能基于人类对爱情的一种执着的幻想,是不值得提倡的,生命何其可贵,《约伯记》第十四章这样写道:“树若被砍下,还可以指望发芽,嫩枝生长不息,其根虽然衰老在地里,干也死在土中,及至得了水气,还要发芽,又长枝条,象新载的树一样,但人死亡而消灭,他绝气,竟在何处呢?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无论你对爱情是如何的心境,无论你心如死灰,你都不该死,你若选择了死,那便是对死者的一种亵渎,对社会及亲朋挚友的一种背弃,这种死是毫无价值的。
人既然生着,抛开死亡不说,那就得做点事情,学习,吃饭,睡觉,工作。有人说,既是人生这般短暂,就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许,每个人都这般想,但事实呢,一千个人中惟有那几个而已。你不要整天为你的那份该死的工作唠叨,你应该明白,这一切都是生命必要的东西。社会有分工,若是每个人都按着自己喜欢的路去走,那末,人类社会这棵不老之树也会停步不前,甚至是枯竭。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后记中写道:“只能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的继续耕种。”这种心境似乎给人一种低落寒碜的感觉,但至少也能给人一种启示:人活着,就得用一种平常与平静的心态去应对生命里面临的一切。
或许你总觉得你的不愉快,但这世界上,比你更不幸的人还是存在的,地球只要一天转着,这种不幸还会继续。我有一个朋友,他父亲双眼失明,母亲患有肾病不能下地干活,他唯一的哥哥又因犯*罪入了狱,至今未出来,种种负担落至其肩上,后来他终于不堪重负,心理的那股压抑爆发了,他偷,抢。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及至后来投河自尽。在这节骨眼上,我充当的是一个劝解者的身份,但我不是一个心理学者,也并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哲人,所以我始终无法劝解开导他,或许对于我这个问题始终是一个心结。但是这个问题可以给我们三个方面的沉思:首先,介于他的死,我们应这样认为,人生太过于短暂,而诸多挫折又难免,我们要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人生,而要乐观,就不要自闭,要多与人交流,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试着去探索他人的世界,从而可以明显体现自己的舞台与姿态,那么自己也不会孤单。其次,要思索个体的价值,你是否对这个社会有价值,对亲人对朋友有价值,这是个人生观的问题。再次,这反映了社会的某部分现象,譬如,社会的援助与福利方面。关于哲学与心理学,中国的普遍性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在哲学方面,可悲的是,泱泱大国除了孔孟老庄之外,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哲人立足于世与这些哲学大师相媲美的,就更不要说供人参考了。心理学亦然,中国有没有一个弗洛伊德呢?没有!但是我始终觉得哲学在我国有一个前景,那就是一辈辈努力累积起来的结晶。
社会在向前推进,人生不停的在向死亡靠近,你选择的是猥琐不前,还是抛弃死亡的恐惧沿着你现在走的路一直走下去呢?
人类生存与死亡的问题,亘古溯今,一直是人们关注与探索的重点。古代帝王不惜江山社稷求长生不死之术,现代科学家探研人体生理机能衰退的原理。于是各种方法众说纷纭,有人讲人体冷藏术,有人讲各种养身术,但是有一点,那就是无论你如何去做,人总是会死的。死亡是一切生命的宿命。有人说,生物界的阿米巴变形虫即为不死之物。我看过这种生物的一些资料,这是极为原始的一种生命,籍细胞分裂繁殖,从而推陈出其它新的物种。于是有人下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生物自出现至今,其最原始的第一个或许依然存活着。但是,如果有一天太阳的寿命走至尽头,那末,这种生物的骄傲也将不复存在。生命自始至终都是有限的。
生命只是大自然赋予生物的一种恩赐。无论生老病死,其过程都是美丽的。由是,我们必须带着感恩的心生存着。感谢宇宙,因为其给我们以足够的空间,感谢阳光,因为其给我们以温暖,感谢天空,大地,及周围的事物,因为它们给我们生存以环境,给我们生存的条件。感谢父母,因为他们生我养我,给我们生命及生命的延续。感谢朋友,因其给我们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愉悦。感谢爱人,因其带给我们青春时内心萌动的美丽心情,中年时同甘共苦后的甜蜜,老年来的相互扶携的温馨。感谢......对于生存哲学与死亡观念,你又是以怎样的一个观念去诠释的呢?你是否也曾经懵懂徘徊?是否也为这些物事而困顿?不管你如何去批判生存哲学与死亡观念的问题,甚至于全盘否定我的观点,但是有一点你不能否决,那就是,研究生存哲学与死亡观念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东西就值得去研讨,这就已经足够了。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