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三次北伐(1 / 1)

加入书签

唐国和郑晋许打了,这个消息传回大梁的时候,让陆渊微微有些惊讶。

这两年,一直都是他主动发起进攻,其它各国都是被动挨打的,这种情况,让他都产生了一种错觉惯性。

那就是只有自己打别人,别人自己不会来打我,或者自己打起来。

此时一场豫州大战,确实让陆渊恍然发觉,原来其它各国,也是会主动挑起战事的。

再想想唐国的秉性,以及自己这两年给各国带来的压迫,这场大战的爆发,似乎也是合情合理。

于是恍然之后,他也就理解了。

再紧接着,便是开始沉思,自己能否在其中,谋取什么好处了。

“首先,主动加入战场,这是不行的。不管是战唐国阵营,还是战三国阵营,都不符合我楚国利益。”

陆渊先确认这点。

“然后,就是在这不主动加入战局的情况下,该如何谋求利益了。”

他思索着豫州的局势变化,一项项排除过去,寻找着可以牟利的地方。

想了许久,终于确定一个目标。

“此战可以不加入,不过唐国相比于三国,还是弱了一点。

而我原先就已经制定下,让唐国和三国,互相削弱消耗的战略。

青云子统帅的豫州行营,便是为此而去的。

所以在不加入战局的情况下,对三国进行一点削弱,以更好的维持平衡,这就有必要了。”

陆渊打开了地图,视线在上面梭寻,最终落在了豫州南部最东端的一个郡,仙云郡上面。

在郑国割让了海阳郡之后,楚国就已经掌控了豫州南部这个地理单元中,整整四郡之地。

豫州南部五郡,也就只有一个晋国掌控的仙云郡,不在楚国治下了。

已经快统一豫州南部的楚国,对于此郡,自然是有着野望需求的。

只是去年跟郑国交割海阳郡的时候,已经是八月了,距离下雪入冬,也就一个月的时间。

这点时间,想要跟晋国大战一场,然后夺下仙云郡,显然是不现实的。

于是权衡过后,陆渊也就放弃了,立刻吞并仙云郡的想法。

到了此时,新的一年到来,现在才只是二月,距离十月下雪入冬,还有整整八个月的漫长时间。

如此长的时间内,只要楚国认真起来,别说打下一个仙云郡了,就是打下整个晋国,都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现在我大楚的主要目标,还是消灭梁国,将徐国在青州的势力赶回河北去,然后彻底统一青州。

在打败这两个敌人前,豫州还是可以先放一放的。

所以现在慢慢蚕食即可,不必大动干戈,在豫州发动灭国之战。

这第一个蚕食目标,就选仙云郡吧。”

陆渊对于拿下仙云郡,并没有什么担忧。

青云子统领的豫州行营,有一百五十万兵马,二十员先天。

如此强悍的实力,灭亡晋国都够了,更不用说,只是打下晋国的一个仙云郡。

他之前顾及郑国和晋国的联盟,以及联盟背后的许国,所以没让青云子立刻对晋国动手。

但现在这三国联盟,自己主动给自己找了个敌人,把主力用在了和唐国的战场上。

这给唐国带来了巨大压力的同时,也无疑让三国后方,变得空虚起来。

当然以郑国和晋国对楚国的忌惮,这两国在后方腹地,肯定也是留足了兵马实力,用来防备楚国的偷袭入侵的。

楚国如果真的想趁此机会,对两国用兵,那么郑晋二国,肯定会立刻和唐国停战,然后调转兵马,回国迎击楚国了。

那么一来,就成了楚国给唐国挡枪,平白损耗自身实力了。

虽然楚国也不怕这两个小国联合,但能不损耗自己实力,那自然是不损耗的好。

“因此,我可以利用这场大战为切入点,让青云子率领兵马,列阵海阳郡和仙云郡的边界,以此威胁晋国南境,逼迫对方交出仙云郡。

这样的话,晋国要么答应这个条件,乖乖割让一郡之地,以换取一时之苟安。

要么就抽调兵马回来,全力防备仙云郡,以此阻击我豫州行营大军。”

陆渊心中闪过这两种可能,不由一笑。

不管晋国选择哪条路,楚国都能达成一定的目标。

选择割让仙云郡,那楚国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开疆拓土,夺得一郡,简直赚大了。

晋国选择抵抗,那也能达到牵制晋国兵力,削弱三国联盟,给唐国减减压力的目的。

现在唐国以一己之力对抗郑晋许三国,压力确实有点微微超标了,有点应付不了。

可如果晋国撤兵了,只是单独面对郑国和许国,那压力虽有,但却也完全能够应付了。

甚至以唐国的国力,可能还能稍稍占点上风。

毕竟三国联盟之中,郑国的实力确实有点拉垮,已经被楚国打残了的郑国,现在就是三国中最薄弱的一环,也就是俗称的破绽。

原先有晋国跟着帮衬,两国兵马联合到一处,这个破绽还不明显。

可要是晋国撤军了,只留下一个郑国,那破绽,就直接暴露在所有人眼中了。

只要唐国能先一步击败郑国,然后再回过头去和许国决战,以唐国比许国更胜一筹的国力,大概率还是能够赢的。

不过唐国就算赢,接连击败两个强敌,它自身也肯定是元气大伤了。

这就算是两败俱伤。

正是楚国最想看到的局面。

若真能如此,哪怕不要仙云郡,楚国也是赚大了。

只是各国之中,也不是没有聪明人,他们肯定也能看到这点,最后能不能如楚国所愿,就有些难说了。

但就算他们能看到,依照现有局势,只要楚国一动,那么这个威胁,可是直接摆在明面上的。

最后便会发展成,要么三国联盟和唐国打的两败俱伤,最后等楚国跳出来摘桃子。

要么就是晋国忍受一时的割肉,付出一个仙云郡的代价,然后换取一个楚国坐观不理的条件。

三国没有判断错,唐国这个搅屎棍,哪怕不自己主动跳出来,此也成了楚国拿来威胁三国的最大筹码。

现在楚国就拿着唐国,来威胁三国,逼着它们交出仙云郡。

“具体策略大致就这样了,现在就通知青云子,让他看着办吧。”

陆渊将计划完善了一遍,然后就将大致思路,通过神念通知了青云子。

豫州行营麾下,自然配备了大量的幕僚官佐,有这些人出谋划策,相信能很好的辅佐青云子,为楚国完成这个计划的。

因此,相信分身,和楚国的那些谋士就行了。

陆渊这些年来,处理国事一直都是如此,已经很少亲自抓细节了。

不然楚国那么多事,就算他是修为高深的修仙者,也处理不完啊。

分工合作,层层架构,放权下级,这才是统御一国的王道。

……

豫州这场大战的事情,暂时便就这么处理了。

牵制威胁为主,其它手段为辅。

陆渊确认了这个方针后,便没太多关注了。

不过,这个事情也提醒了他,那就是楚国该动一动了。

因此,在交代完青云子之后,他便立刻召集众臣,宣布要发起第三次北伐。

而这北伐第一战,便就是由南路行营的黄玄发动。

黄玄将以扶持正统,溯本清源为名,打着梁国安王,哦不,现在是梁帝梁明章的旗号,带着这位新帝,杀向东莱郡咸安城,打响北伐第一战。

是的,经过皇城外司去年一冬天的运作,那位梁国的四皇子安王梁明章,为了活命,正式倒向了楚国。

然后就在楚国拉拢的营陵郡本地大族的支持下,于该郡郡城林秋城,正式登基称帝,紧随着梁明玉之后,成为了梁国的第二位皇帝。

然后两个梁帝,就开始围绕着谁是正统,开始在整个冬天打起了嘴炮。

今天你斥责我,明天我污蔑你,反正就是谁也不服谁。

又因为大雪漫天的缘故,两边也只能互相嘴炮,也没法真的动手,将对手打死。

因此在整个冬季,梁国境内因为这场论战,掀起了极大的舆论风波。

原先时候,因为皇位的竞争者,只剩下了梁明玉一人。

而对方又控制了帝都和大量兵马,甚至连燕云庆都投向了对方,所以梁国境内其它势力没得选择。

哪怕对方扶持那些周国余孽,侵占了大量梁国本土势力的利益,众多梁国旧党,也只能向梁明玉进行效忠,喊上一声皇上,承认了对方这个皇帝。

可到了现在,众多强国旧党势力一看,咦,原来我梁国境内,并不只有一个咸安皇帝,还有一个林秋皇帝。

这天子,也并不只有一个啊。

看到这第二个选择,众多梁国旧党,心思顿时就活络了起来。

是的,虽然梁明章称帝了,但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这位林秋皇帝,就只是个傀儡而已。

但这并不妨碍众多因为利益受到损害,甚至因为本身家族就因为梁明玉的兵变,受到了大量的波及清洗,与对方有着血海深仇的梁国旧党。

选择为了复仇和保存自己利益,向这位林秋皇帝效忠。

甚至因为梁国这艘破船快沉了,此时一个楚国扶植的傀儡皇帝,反倒成了众多梁国势力及时跳船,搭上大楚这么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舰的机会。

两相这么一结合,众多和梁明玉有着仇怨,并且想要跳船的人,便开始蜂拥而至林秋城,开始向着梁明章,或者说向着对方背后的楚国,表达忠心了。

这些事情发酵开来,短短两月时间,除了营陵郡全都投向了梁明章外。

在那些梁国旧党的运营下,梁明玉一系,控制不算严密的胶东郡,顿时有大量梁国旧党士人任职的府县,宣布不承认这位咸安皇帝,转而向林秋皇帝效忠。

至于被大量旧党人才控制的胶东大军,更是有大量的人宣布倒戈,直接发动兵变,或杀、或驱逐那些周国外来人。

梁明玉的派系,虽然有着五个周国先天支持,顶层战力上,在如今的梁国占据着不小优势。

可在高层和中下层上,对方的根基,就太过浅薄了。

因为此前长期的打压,梁明玉能获取的资源有限,一直都没能好好发展自己的核心心腹。

这两年虽然借着楚国北伐,好好膨胀了一波,但真正的心腹人员,也就几百人而已。

靠着这么点人,想要控制百余万兵马,还有一个帝都,以及两郡府县,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

现在更是有个梁明章站出来,跟他争夺着皇帝的大义名份,使他无法利用天子的优势,来拉拢更多的人加入自己阵营。

这也就使得他兵变的成果,不仅没能好好消化,反而还迎来了被击败的旧势力的反扑。

胶东郡内,梁明玉一系,也就两个先天,再加上百余心腹而已。

这点人手,只能勉强控制三十万兵马。

剩下的胶东四十万边军,还有里面的三位先天,可就是由梁国旧党控制的。

这些人开始作乱,胶东局势,瞬间也就跟着失控起来。

大量的梁国旧党兵马,配合着楚军,直接就夺走了半个胶东郡,再算上去年楚国夺取的一部分胶东郡南部区域,梁明玉一系控制的胶东郡地盘,也就只剩下西部一小部分靠近咸安城的区域了。

全部加起来,还不到四分之一个胶东郡。

甚至就连对方控制的三十万边军中,也因为有大量旧党军官充斥,开始变得人心浮动,军心不稳起来。

不仅仅是胶东郡,就连咸安帝都所在的东莱郡,也有大片靠近营陵郡的府县,开始转换旗帜,投入了梁明章的阵营,也就是楚国阵营。

也就是那些被贺拔元手中三十万大军控制的城池,因为有重兵坐镇的缘故,地方官员不敢公然叛变,只能继续表达臣服。

只是在暗地里,依旧派遣心腹,来到林秋城表忠心。

被梁明玉重点经营的东莱郡,都出现了如此大规模的投诚叛变事件,那么在他根基最为薄弱的胶西郡,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有燕云庆在那里坐镇。

可燕云庆出生贫寒,虽然后面经过从军,慢慢在军中崛起,一步步走到了如今地位,成了一代名将。

但就算是名将,可他在梁国内部,依旧根基浅薄。

在那些梁国公卿贵族眼中,不过一个崛起的草根,培养的打手罢了。

成名十几年时间,一直都没能融入高层圈子。

他是梁国的名将,上层有着需求,所以才能统帅梁国大军。

可要是梁国的公卿大族们不配合,那燕云庆就算是名将,也只是一个第二境的先天而已。

燕云庆就只是一个发布命令的,控制他手下七十万大军的,还是出声那些公卿大族们的世家子弟。

如今这些世家子弟,因为背后家族的利益,开始产生了动摇。

那么燕云庆对于大军的掌控,也跟着一步步滑落,再难如臂使指了。

胶东郡七十万梁军,有三十万大军的将校,在收到了背后家族要求后,立刻宣布效忠林秋城的皇帝,根本就不理会燕云庆的命令。

剩下还有二十万人,则是表明了中立,选择两不相帮,坐观成败。

唯有最后一批人,因为依旧心向梁国,不愿看到梁国就这么覆灭,算是这个大帝国的死忠分子。

同时也是因为钦佩燕云庆,被这位名将的气度折服,不愿背叛。

所以燕云庆手中,依旧还能勉强控制着二十万兵马。

不过,这也是他极限了。

对于那失控的五十万大军,哪怕是他这个梁国名将,在人心尽失的情况下,也无法挽回。

先前陆渊做出妥协后,所取得的成效,果然斐然。

只是扶持出了一个傀儡,在大义名分上做手脚,就将原本一个整体的梁国,给弄成了如今这种分裂局面。

原本楚国需要应对的梁国两百万大军,十四位先天;也变成了七十万大军,七位先天了。

敌人人数,直接减少了一半有余,并且减少的部分,还成了自己人。

此时跟着调转枪头,指向了剩下的小半人。

梁国局面,可谓前所未有的大好。

也正因此,所以这次北伐,陆渊便将两国战事,交给的分身黄玄了。

南路行营有一百五十万大军,二十位先天。

此时又得了胶西、营陵、东莱、胶东四郡,共计一百万梁军,和七位梁国先天的支持。

对付剩下的七十万梁军和七位先天,简直就是碾压式的优势。

这要是还拿不下梁国,那陆渊可就真要怀疑自己这位分身,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了?

所以对于这种碾压局,他选择完全放手,就交给南路行营自己去办就行了。

而陆渊本人,则准备率着中路行营,去啃另一个硬骨头,也就是徐国了。

梁国只控制着青州四郡。

可徐国这两年借着楚国北伐的机会,也没少在青州扩张,至今已控制了东平、乐安、青平三郡,在青州的根基已经不浅了。

再加上背后还有一个徐州支持,如今徐国的实力,几乎已可媲美北伐前的魏国了。

这么一个敌人,可不容易对付。

不过也正是因为不好对付,所以才要陆渊亲自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