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降维打击(1 / 1)

加入书签

事实证明,面对陆渊的致命一击,郑国确实没力量抵抗。

在七十位先天,共同出手的情况下。

挡在楚军阳夏郡前面,郑国南部最重要的一座要塞玉璧城,连半天都没坚持住,就在楚军的一波攻势下,直接沦陷了。

城中二十万郑军,面对七十位先天,根本就抵抗不住。

七十个先天宗师放开手来,哪怕一人只杀一千,都能杀七万人。

而事实上,甚至都不用楚军士兵出手协助,只靠七十个先天宗师,其实就能将整个玉璧城的郑军,给杀干净的。

一个先天宗师极限之下,能杀两三千人,甚至三五千人。

所谓一人敌万军,说的就是先天宗师。

楚军七十个先天动手,一天屠一座城,根本就不在话下。

面对这股可怕的力量。

玉璧城挡不住,郑国也挡不住。

现在不仅城中二十万大军没了,就连作为守将的三个郑国先天,也在楚军攻城的那一刻,各自被十数个同级高手围住,当场就陨落了。

玉璧城,这座郑国最重要的南部要塞,就在楚军进攻当天,轻松沦陷。

没起到丝毫阻挡的效用。

四国联盟对楚军的预计,确实很合理,也很正确。

可他们却忽略了,楚军或许无法动员出千万兵马,因为没那么多粮食。

可动员出上百先天,却是没什么问题的。

一个先天宗师,再怎么能吃,也顶多一人吃十几个人的食物。

上百个先天宗师,不过几千人所食罢了。

楚国负担不了上千万兵马,可负担得了上百位先天。

而四国联盟幻想的,以自身七十位先天,抗衡楚国上百位先天,也在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致命的错误。

那就是,楚国的百位先天,和四国的七十位先天,从本质上,从实力上,就是有着差距和不同的。

而且防守和进攻,后者总是占据更多机动性的,而前者则被牢牢的固定死了位置,只能死板的等待敌人到来。

因此。

针对这两点,陆渊可以从容的,用偏军吸引四国大部精力,使对方不敢动弹。

而自己则能轻松聚集主力,对四国进行突破。

玉璧城的陷落,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这只是开始,并非结束。

玉璧城的例子,还将出现在其它各处,最终让四国的防线,出现一处又一处的破绽,最终形成崩溃。

甚至,陆渊都不怕对方识破自己的计划。

因为他是进攻方。

就算对面察觉到,郑国是主攻方向,然后调集主力赶来支援。

但楚国这次北伐,真正的主力,可并非是那些行动迟缓的普通士兵。而是高高在上,机动迅速,实力非凡的先天宗师。

各国主力要是真的被吸引来了郑国,那陆渊完全可以调个方向,将中路行营的先天宗师,调遣去别的方面行营。

这样,几十位先天宗师一拥而上,照样能对一个方面战场,形成绝对性的优势,取得重大突破。

以先天宗师的实力,想要将他们调遣机动,简直再轻松不过了。

两三天时间,就够一位先天宗师跨越千里,完成战场转移了。

同时楚军这边,各路行营也有陆渊的分身在,四路行营战场上,敌人有哪些实力变化,立刻就能进行及时的察觉沟通。

这边敌人来了,那边就能进行调动,可谓方便至极。

至于敌人增强了一方面战场,实力是否会压过楚国一路行营,也来一个几十个先天,突袭一路行营的戏码?

这也不用担心。

因为陆渊分出去的三路行营,包括行营总管在内,所有先天宗师,都是他的分身。

而陆渊的分身嘛……

众所周知,实力都可媲美先天第二境,在先天宗师中,都是高手。

一个分身,打三四个第一境先天,在自保的情况下,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一路行营,十个的分身,足以对抗敌人三四十个先天了。

而以四国力量,即便进行先天机动,每处战场上,最少也要保证十个先天,这样才可以平衡对面楚军的顶层战力,不使自身防线出现破绽。

如此,对面就算机动,在四处战场,用去四十位先天的情况下。

以四国的底蕴,最多也就能抽出三十人来,在整个战场进行大范围的进行机动。

甚至实质上,对方能抽调的人数,可能就只有二十人。

但不管是三十人,还是二十人,四国同盟在一处战场上,最多也就聚集不超过四十人的先天。

四十人的先天,对于十个陆渊的分神来说,虽然也是强敌,但也处在应付范围之内。

真的对上了,哪怕面对围殴,一路行营也没有太大危险。

甚至运气好的话,可能陆渊分身,还能斩杀几个敌国先天,占得不少便宜。

一个凝聚四气的存在,哪怕随手点化的道兵,却也不是随便一个,连仙门都未踏入的,普通凡人武者能对抗的。

陆渊对于自己,已经数次加强过的分身,有着这份充足自信。

也正是基于这份自信。

所以对于这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将要决定整个中州归属的豫州北伐,制定了这份,以顶层战力作为突破的作战计划。

目前来看,计划进展顺利,玉璧城轻松沦陷。

这北伐第一战,取得了一个好的开始。

……

神武四十四年二月二十日,楚军攻玉璧城,一日即克,城中二十万郑国守军,一朝尽灭。

三日后,楚军精兵突进郑国腹地,包围郑国高阳郡城。

因为楚军来的突然,高阳郡城根本来不及反应,城中仅有万余郡兵,一员先天守卫,实力极弱。

最终在二十位楚国先天联手攻击下,高阳郡城同样半日沦陷,守将被杀,没能阻挡一日。

郡城沦陷,整个高阳郡再无任何重城,可以阻挡楚军脚步。

之后短短十天,随着中路行营大军陆续开进,高阳郡各地城池陆续失守,此郡局势迅速崩盘。

等楚军拿下了大半个高阳郡后,后面甚至反过来,在高阳郡西边协助防守的唐军,来不及反应前,就将对方包围住。

整整二十五万唐军,被楚国围在了高阳郡内,插翅难飞。

而陆渊也没给他们逃跑机会。

在夺取了高阳郡城之后,他便立刻率领中路行营的各位先天宗师,飞速驰援高阳郡西部。

在前线大军刚刚将那里的唐军包围时,陆渊就已经带着众多先天抵达。

后面没什么好说的了。

不过重复玉璧城之战,先天宗师作为尖刀,大军作为羽翼,一波推过去,该地唐军就覆灭了。

在楚军可怕的先天浪潮下,这些敌人根本没能做到丝毫抵抗,直接就崩溃了。

这就是在这种超凡世界,高端战力的可怕之处。

先前三次北伐,陆渊战线开的太广,绵延数万里。应对的敌人也太多,每次都要同时面对三四个敌国。

所以相应的,几次北伐,楚军的实力都没能得到集中,而是被分散到了各个战区,每路行营也就几个、十几个先天,难以形成合力。

但等到了现在,随着中州北地,各路强敌被陆续扫平,楚国统一了大部中州。

敌人只剩下了眼前的豫州四国。

这个时候,楚军只需面对一个敌人,战场也局限在一处位置。

原本被分身的力量集合起来,一次可以调动上百位先天,能拿出几十人进行机动,先天集群后的可怕威力,便显现出来了。

在这股力量之前,没有修仙者进行干涉,确实无人能敌。

眼前的豫州四国,只从现在的战果来看,就远非楚军敌手。

在先天打击之下,整个高阳郡,以及郡中五十万郑唐大军,只坚持了半个月,就全数沦陷。

打下了高阳郡,陆渊也没停下脚步。

不过他的进攻方向,却并非是高阳郡东边的平昌郡,那里虽然是郑国的都城所在,但却非楚军主要目标。

郑国早就被打成残废了。

仅靠郑国之力,根本就不是楚国对手,甚至连楚国的一路行营都打不过。

像这种敌人,陆渊根本没放在眼中。

而且现在高阳郡迅速被破,五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消息传开,郑国上下,定然成惊弓之鸟。

届时,别说主动出击,跑来和楚军交战了。

怕不是被吓得破了胆子,拼尽一切的搜刮兵马,死守朱虚城,再不敢出城一步。

而以郑国在平昌郡的实力,加起来也就四五十万兵马,这点力量,防守尚且还嫌不足,又哪来胆子,敢主动和楚军较量呢?

所以,综上所述。

现在的郑国,已经没了和楚国对抗的实力,也没了那个胆子,更没那个机会。

楚军完全不用在意对方,对方基本上也不敢,在楚军半月灭一郡的可怕威势下,主动出来挑衅。

郑国平昌郡的五十万大军,还有那八九个先天宗师,基本是可以忽略了。

楚军没必要浪费时间去消灭对方,郑国也不值得楚军这么做。

这个敌人已经无足轻重,完全可以留到最后,等扫平了真正的大敌后,再回过头来解决。

到那时,强敌已灭,就剩一个郑国,说不定对方都不用楚国来打,自己就举国来降了。

楚国保贵的精力和时间,还是要用到更有用的地方去,打击更强大的敌人。

比如,唐国。

如果说豫州四国之中,郑国是最好突破的薄弱点。

那么这个薄弱点突破之后,下一步最有价值的打击目标,无疑就是唐国了。

豫州四国,郑国最弱,所以最好揉捏,楚国选它作为突破点。

其次晋国,不过晋国所有兵马,都集中在了国内仅有的两郡之上,每郡平均都能分到五十万大军,实力不弱,防备力量算得上充足。

再加上,晋国就紧挨着许国,尤其是其国都长平城,更是距离许国百万后备大军所在的北固城,也不过五百里的距离。

长平城稍有风吹草动,许国百万大军,顷刻就可抵达。

届时楚军要面对的,就是晋许联军,以及后续可能从许国开来,源源不绝的更多援军了。

基于此点,晋国绝非是可以速战速决的地方。

故而,陆渊也没把目标,放在晋国身上。

在忽略了郑国之后,他的首要打击目标,还得是那个亲切的老朋友,唐国。

为什么要打唐国?

首先,唐国的地盘,和楚国接壤。打对方,楚国能更好的从后方得到补给,也能免除被断后路的风险。

打下唐国的地盘,楚国就能直接接收,利益可谓最大化。

其次,唐国的兵力,分的太散了。

按照四国协商,这次抗楚,唐国要出一百八十万大军。

这一百八十万人里,其中一百万大军是要留守唐国境内,剩下八十万大军,则派往郑国西境,协助对方抵抗楚国。

而郑国西境,其实就一个,高阳郡西部。

也就是说,原定应该有八十万唐军,前往高阳郡驻扎,帮助郑人协防的。

可上面也说过了。

不久前一战,楚军虽然在高阳郡西境,围住了一股唐军,并将之歼灭。

但歼灭的唐军人数,也就二十五万而已。

先天宗师更是只有二人。

距离唐国原本承诺的数字,可谓相差甚远,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过想想,这也正常。

毕竟是帮别人打仗,唐国口头上说是一回事,但做起来,自然不可能尽心尽力。

用自己的人命,帮你守地盘,真当别人有这么好心呢?

而且豫州四国不比楚国。

楚军这边,因为各路大军都有陆渊分身在,甚至国内各郡,包括国都在内,也有一些陆渊分身镇守。

这种情况下,楚国的上下沟通,中央与地方沟通,前线与后方沟通,实际上是较为顺畅的。

陆渊一旨令下,各地各部,中央内外,都能很好的调配资源与兵马,进行着战争动员。

所以楚军出征,除非有天灾阻隔,不然基本上少有延误,也不会有什么缺漏。

但其他各国,可就没这份待遇了。

上下欺瞒,贪污军饷,瞒报军情,虚报兵马人数,夸大敌情,沟通不畅,大军延期……

以上种种,古代封建社会能遇到的弊病,其他各国,基本或多或少,都有相应的例子出现。

在此环境下,哪怕各国都经过了大争之世的锤炼,都进行了相应的变法改革,也难免会出现各种狗屁倒灶事。

唐国预定的大军少到、迟到,根本就不是什么奇事。

对方要是全额来了,那才让人惊奇呢!

成这么一个协防之事,就能看出,唐国郑国之间,或者说四国之间的人心不和。

以及他们拥有的一些毛病。

所以根据这个推测,以及审讯了唐军俘虏所知,陆渊基本可以确认,唐国内部,应当是还没做好准备,打这么一场卫国之战的。

对方或许,是真的准备动员一百八十万大军,没有骗郑晋许三国。

但这个动员,是一次性动员出来,还是分几个批次,陆续动员,便有说道了。

毕竟,我一下子动员出一百八十万人出来,这是一百八十万人。

我分两三次,一次五十万,一次六十万,一次七十万,加起来也是一百八十万人。

人数是没错的,承诺我也做到了。

你总不能指责我失约吧?

可这一次动员和几次动员,所代表的意义,和能起到的作用,却是完全不同的。

就如协防郑国的唐军二十五万兵马。

对方仅有二十五万大军和两位先天,面对楚国的先天围攻,毫无反抗的就瞬间沦陷。

可若对方真有八十万大军,以及六七个先天宗师,那纵然楚军一下调集六十个先天,想要将对方瞬间拿下,怕也没这么简单。

坚持个五六日,甚至十天,还是有可能的。

至不济,撑个三天,也肯定能做到。

说不定有这点时间,就能把消息传回后方,让各国有准备呢?

战争时期一点的信息情报,甚至一时片刻的时间差距,都往往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败兴亡,决定一国的存亡与否。

可惜。

唐国没能积极履行约定,所以也就错过了这一点机会。

甚至让陆渊针对唐军,派遣的协防兵马数量减少这一点,敏锐的察觉到了对方,或许没有完全做好动员,应对战争的准备并不充足,对方整个西境防线,有着极大疏漏。

于是,在突破了郑国后,陆渊毫无犹豫,立刻调转枪头,把下一个目标对准了唐国。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有失误。

随着楚军转到从高阳郡北上,因为来的太过迅速,高阳郡之北,唐国占据的平阳郡守军,根本毫无防备。

直接就被楚军从后方突入,打了个措手不及。

郡中三十万唐军,还有四位唐国先天,都来不及反应,就被陆渊率的中路行营包了饺子。

仅仅两日大战,此郡唐军,就全部被歼灭。

随后分出一部兵马,用来看押降军,以及攻打平阳郡其余府县后。

陆渊又率着众多先天以及一部分精锐兵马,继续向北推进,直接杀进了唐国控制的,最后一个豫州之郡,西河郡。

这里,也是唐国和楚国唐国行营,交战对峙的主战场。

楚国唐国行营百万兵马,十员先天。

唐国七十万大军,十二位先天。

两方主力,正在西河战场对峙。

而陆渊,则如神兵天降,在唐国怎么也没想到的情况下,从后方一路杀了过来。

与唐国行营一起,直接将唐军的西河主力,给围在了前线阳城。

唐军瞬间陷入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

而唐国的整个西境战场,也在这一刻起,彻底的崩盘。

在陆渊采用了先天集群战术后,针对整个豫州四国的战争,犹如降维打击一般,取得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效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