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分兵对抗(1 / 1)
豫州,唐许郑晋四国交界,北固城。
四国会盟完毕,四个皇帝就聚在城中一处大客厅,彼此相对而坐,个个神情忧虑。
“楚人终于来了。”
郑国皇帝神情忧虑,眼神中带着浓浓抹不开的畏惧。
四国之中,就郑国实力最弱,同时也与楚国接壤的范围最大。
若说楚国北伐,哪个最危险,当属郑国无疑了。
处在这么一个恶劣形势之下,郑国皇帝心中怎么可能不担心。
“楚贼已经占据了整个青州,豫州南部也为其所控,整个中州,三分已有其二。
其下一步所求,必然是攻取豫州,全据中州。
此时发兵而来,早有预料罢了。
我们四国同盟,不就是为了应对此事吗?”
旁边唐国新任皇帝,看了眼面前三个,不久前还是敌人的同行,淡淡说道。
虽然唐国已与三国讲和,但打了这两年,彼此都死了几十上百万人,要说心中没仇怨,那是绝对假的。
此时面对楚国这个强敌,为了生存,唐国不得不选择和解。
可和解合作,不代表就相亲相爱了。
对于三个盟友,唐国心中,还是有着芥蒂与怀疑的。
一丝警惕,早在结盟开始时,就出现在了所有唐国人心中。
这些盟友可信吗?
他们会出卖我吗?
出卖我的话,我又该怎么应对?
这次抵抗楚国,我要出多大力?
种种问题,早在唐国朝堂内部,争吵了不知多少次。
也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出了不知多少应对方法。
此时正是应用的时候。
“重点不是楚国来不来,他们已经来了,这改变不了。我们现在要商讨的重点,是怎么对抗楚国?”
晋国皇帝有些懊恼的拍了拍桌子,神情紧张:“楚军这次出兵,号称有千万兵马,先天三百人。此等数目,比我整个晋国人口加起来,都相差不大了。
现在要与这等规模的大军对抗,只靠我晋国一家之力,绝无可能的。
甚至我们四国合作,都艰难无比。
现在不商讨个妥贴办法来,真等楚军杀过来,我等破城失地,亡国也就不远了。”
晋国与郑国一样,都是四国之中,最弱小的。
郑国现在,才有六百余万人口,兵马相加,不过七十万,先天宗师仅剩十一人。
晋国虽然好一点,但经过这些年消耗,人口也才九百万出头,兵马数量在一百万人,先天宗师十二人。
若是放在九州动乱前,一国有这番实力,足以保全自身了。
可在九州动乱了几十年后的今天,各国从乱世中兼并崛起,早已建立了完整的军事动员体系,后勤供给体系,用兵规模逐渐夸张。
两国这点实力,也就楚国一路行营规模,还是那种较小的分路行营。
如果换成那种大的方面行营,兵马两三百万,来上一路,那都足够灭了两国了。
这种情况下,晋国怎么能够不慌?
“晋皇说的不错,现在当务之急,我们还是快点商议出来,怎么个抵抗法?怎么个配合法?”
郑国皇帝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然后面露期待的看向了唐许二国皇帝。
以郑晋二国的实力,加起来,也就楚国一路行营规模。
这点实力,拼了命也抵抗不了楚国。
所以这是想要对抗楚国,保全两国国祚,唯一能够指望的,也就唐许二国了。
这两个背后的老大哥,才是他们真正的依靠。
郑晋二国皇帝深知这点,所以平日里,也没少巴结,就指望着两个老大哥,在危难时候能拉自己一把。
现在危难来了,可不就是得两个大哥,这些高个子去顶上了吗?
“楚贼暴虐,动辄灭人国祚,毁人宗庙,绝我传承。
天不怜我,使这等贼子得势,以致生灵涂炭,天下兵戈不休。
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天下总有正义之士,看不过暴楚行径,我等便是为此而起兵会盟,对抗楚国,为天下人保留最后一片净地。”
一直没开口的许国皇帝,此时隐然有几分总盟主派头的他,开始义正言辞道:“暴楚动兵,不过意料之中,我等无需慌张。
按照先前商议,于各处修筑的关口要隘,进行坚守即可。
其中唐国,除留百万大军,守自己豫州之地外,还分出八十万兵马,协助郑国防守其境内之豫州西面。
整个豫州西部,就由唐国负责。
而郑国和晋国兵马,则主守各自豫州南部,两国负责南部战区。
朕自领许国一百五十万大军,屯驻于这北固城,作为三军后援,随时策应两面三处战场。
哪边有急,便即刻调遣援兵相助。
如此,我们四国合力,还有精心修筑的关隘城池相助,楚贼纵然千万兵马而来,又有何惧之?
足可御敌于国门之外了。
更不用说,其号称千万,可究竟有几人,那还难说呢?”
说到这里,许国皇帝面露冷笑。
虚张声势,夸大军队人数规模,这是这些年的乱世来,各国常用的手段。
他本人,就用过不少次了。
所以,以己推人。
楚国说发兵千万,先天三百人,许国皇帝根本就不信。
打个对折,还差不多。
不,应该对折再对折,这才合理。
“许皇说的不错,楚贼不过虚张声势。”
唐国皇帝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然后嘲笑道:“你们与我才大战了一年,去年大战,我大唐用兵三百余万,你们三国加起来也有近五百万人,声势可谓浩大。
但到了今年,才经过一年战争消耗,我等府库就已经耗尽。
到了此时,我大唐仅能拿出去年一半的兵马,用来对抗楚人。
你等也是如此。
我们不过打了一年,便难以支应,这等举国之战。
你说楚贼初次北伐时,用兵千余万,这个我信。
不然当时,也不能一举打垮梁国和魏国,击败赵国,甚至顺带反击郑国,扫荡豫州。
没有千余万兵马,根本做不到此事。
当时楚贼休养生息三四十年,也确实有这个府库财力,支撑这场战争。
可现在,已经是楚贼北伐第四年了。
先前连续三次北伐,楚贼在中州取得的战果,虽然一次比一次多,地盘也一次比一次大。
但众人所见,楚贼的用兵规模,也在逐年减小中。
从初次北伐时,一路行营三四百万人,下降到第二次的两三百万人,以及第三次的百万人出头。
这每路行营的人数,已经最直观的向我等表明,楚贼已经财力枯竭,力有不殆了。
想想也是再怎么丰厚的家底,也禁不住对方连续三次,千万人规模的大战。
事实上,从去年楚国和梁徐二国的战争表现看,对方第三次北伐动用的兵马,就已经不足千万人了。
按各方面情报估算,对方去年最多用了七八百万人,甚至可能还有不如。
以此推算。
去年财力尚有余裕的情况下,楚人就只能动用七八百万兵马。今年楚国财力进一步枯竭,能动的兵马必然更少,或许只有五六百万人。
而此次我唐国,能出一百八十万兵马。许国一百五十万人,晋国一百万人,郑国七十万人。
我们四国合计相加,兵马便有五百万人。
只从兵力上,便已不弱于楚贼了。
至于先天宗师?
我等四国合计,也有七十余人,实力已然不弱了。
楚贼说他有三百先天,此等笑话,也好意思放出来贻笑大方。
就算楚国北伐前,整个九州之地,能否有三百先天都是个问题。
楚国才占据了半个九州,何德何能,敢说自己有三百先天?
是,那楚帝本人,或许真的有仙术,可分出傀儡分身,实力可比先天。
但朕就不信,对方这些能耐,就真是那么毫无限制,能无限复制出分身傀儡来。
那是上古灵气充沛时,仙神大能尚存的时代,那些高高在上的仙人们,才有的本事。
楚帝若真有此能耐,哪还用得着分出傀儡来,直接施展仙术,自可轻而易举的取了我的性命。
仙神之威下,哪个敢不服?
九州还不是直接臣服,哪还用得着现在这样,辛辛苦苦的攻城略地,耗费无数人命统一中州。
所以,三百先天,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照朕看,这次楚贼出兵,能有一百先天,就是极限了。
甚至可能连一百先天都没有。
我等有七十余位先天,还有坚城依托,只要不莽撞,主动出城与对方浪战,小心防守的话,楚贼又能奈我何?”
唐帝长篇大论,说了这么许多,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
那就是楚国已是强弩之末。
其虽强,但不能穿鲁缟。
他们只要坚守下去,撑过楚国北伐的最后一丝力气,便可安然度过这场劫难。
楚贼消耗了最后一丝底蕴后,纵然体格潜力依旧极大。
但想要再积蓄出,足够发动又一次北伐的底蕴,没个三五年,甚至十年的积累,那是想也别想。
而三五年,乃至十年后。
他们自然能够进一步完善,现在的豫州防御体系,真正将整个豫州打造的铜墙铁壁一样,任谁也插不进手来。
甚至那个时候,已经被楚国打残了的徐国,此时也差不多恢复了元气过来。
到时他们的四国联盟,说不定就要变成五国联盟了。
有了徐国相助,他们这个军事同盟体系,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届时对抗楚国的把握,自然而然的也就更足了。
总之,未来是光明的,前途是美好的。
楚人是注定得逞不了的。
黑暗之中,总是要有一些希望与光明的。
此时唐帝做的,就是给他们四国联盟头上笼罩的黑暗,注入那一线光明,给众人带来希望。
果然,他这话说完,其他几人,尤其是郑晋二国皇帝脸上的神色,就好看了许多。
唐帝说的不错嘛。
虽然楚国强大,看上去威风凛凛。
但说不定只是表面虚胖,看起来吓人,实际却并非如此呢?
而他们这边,看起来弱势,是以豫州一隅,对抗大半个天下。
但这只是表面。
他们需要对抗的,并不是整个楚国。而是已经筋疲力尽后,只能抽出一小部分力量的楚国。
四国联合,加起来打不过整个楚国。
但打小半个楚国,这总没问题吧?
抱着这个想法,转念之后,两人心中就安稳了不少。
“既然众位都没什么意见了,那事情,就按原定计划来吧。”
许国皇帝见在唐帝话后,士气有所提振,心中满意点头,于是拿起面前酒樽,起身道:“我等戮力同心,共抗暴楚。诸君,满饮此杯,见证此誓,为即将到来的大战胜利,共贺。”
“共贺!”
其他三位皇帝纷纷起身,举杯共饮。
伴随着碰杯声响,豫州四国联盟,在楚国北伐后,正式达成了共识,开始动员起来了。
……
正当豫州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动员,各处兵马陆续抵达前线,在军官的安排下,入驻了各处堡垒要塞之后。
在这个铜墙铁壁一样的防线前,楚军的身影,也开始慢慢逼近出现。
旌旗蔽日,漫野无边。
陆渊率着大军主力,抵达了阳夏郡。
作为楚国最早入手的中州之郡,也是最早入手的豫州之郡,阳夏郡虽然曾经孤悬豫州,与楚国本土仅靠着海路联系,沟通十分不变。
但在第二次北伐打通了东西通道后,楚国豫州和青州的领土,瞬间有了路上的直接联系。
于是作为这个东进豫州的桥头堡,阳夏军自然而然的,就受到了楚国重点开发。
去年整个一整年,楚国已经陆续向这里迁移了两百万人口,来源主要以来自兖州的北地蛮夷和魏国遗民为主。
这是楚国的政策。
开发较为浅薄的豫州,这种不怎么宜居的地方,自然不能让作为核心的楚国人来住。
那些蛮夷和被击败的敌国之民,才是来这些偏远地方开发的主力军。
不过对于那些蛮夷和魏国遗民来说,能够不用付出血战,就来到以往梦寐以求的中州安家,这本就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了。
所以,他们也不嫌开荒辛苦。
去年抵达阳夏郡后,这些移民就以本地人的村落城镇为中心,开始在外围进行着开垦,逐步试探着扩张出更多的生存之地。
此时一年过去,已经初有成效。
陆渊率军一路而来,沿途就看到了不少新的移民村落,以及在这些村落外面,开垦出来的,稀稀拉拉的一些田地。
虽然看上去,还是很原始、很蛮荒,但已经有了几分文明气息了。
只要坚持下去,持续开发个几年十几年,在经历两三代人的生养,这就是一处合格的鱼米之乡,钱粮产地了。
青州那边大片的熟地,都是这样一步步过来的。
豫州这边,只是在遵循着这个脚步,慢慢前进罢了。
视察了一圈阳夏郡的移民工作后,对于移民适合当地官府工作很满意的陆渊,心满意足的返回的大营,然后就召开了军事会议。
这次出征,目的是为了击败四国,夺取整个豫州。
巡视一下移民工作,不过顺带罢了。
战争,才是主要目的。
不过就跟移民,也要分批次,分情况,分策略一样。
这第四次北伐该如何打,也是一个极讲谋略的事情。
豫州四国猜的不错,这是陆渊北伐,就五百万大军,先天宗师也就一百人。
整体数字,与对面估算的差不多。
相较于此前三次北伐来说,规模方面,可以称得上寒酸了。
所以如何用好这捉襟见肘的兵力,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就成了楚国必须考虑的事情。
而在综合了皇城司,从四国那边,探知的各方面情报后,陆渊最后定下了强干弱枝,不管几路来,只往一路去的策略。
即,直往四国最薄弱的一环攻去,先消灭一个敌人,在它们打造的这个豫州铁璧防线上,取得一个突破口。
然后以此为基点,不断扩张,最终滚雪球一样,形成对四国的碾压,彻底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为此,陆渊将手中的五百万大军,分成了四路行营。
一路是唐国行营,有一百万大军,十位先天,总管黄云。目标是从青平郡那边,进攻唐国占据的豫州之地。
主要敌人,为唐国本土的百万大军。
一路是西面行营,有一百万大军,十位先天,总管黄庆。目标是从胶东郡那边,进攻郑国占据的豫州之地。
主要敌人,为唐国派遣而出,协助郑国防守的八十万兵马。
一路是南面行营,有一百万大军,十位先天,总管青云子。目标是从仙云郡那边,进攻晋国战据的豫州之地。
主要敌人,为晋国所有的一百万大军。
剩下最后一路,则是陆渊率领的中路主力大军,这里有两百万兵马,七十位先天。目标只是从阳夏郡这边,直接从豫州南面,进攻郑国。
主要敌人,就是郑国的七十万大军。
嗯,从这些兵力分布看,其实就很浅显了。
陆渊用三路偏师行营,用于牵制唐晋二国。
而自己率领的主力,则聚集力量,主要是先天宗师代表的高级战力,对郑国进行防御的战线进行突破,形成破局效应,打破这四国铁壁。
“我倒要看看,面对我七十位先天一击,小小郑国,拿什么来抗?”
前线战场上,陆渊望着对面修筑的极为坚固的郑国要塞,眼中露出一丝蔑视。
随后,大手一挥,便下令攻城。
伴随着一声苍凉的号角响起。
身后楚军大阵中,战鼓声雷动,一片片黄色潮流,开始向着要塞逼近。
而在这潮流之中,一位位已经隐藏好身份的先天宗师,也随着大军行动。
致命杀招,已然发动。
不动则已,动则必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