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上的不安全——缺乏敏感性(1 / 1)

加入书签

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了著名的依恋理论,在他看来,生命早期的依恋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性格发展。他的学生玛丽·爱因斯沃斯在之后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并提出了一个新的依恋理论,即依恋的安全性。

在爱因斯沃斯看来,个体之间的依恋关系之所以会存在差异,是源于依恋的安全性或不安全性。为了验证这个猜想,爱因斯沃斯设计了陌生情境实验,用来测试1岁婴儿对母亲依恋的安全性。

爱因斯沃斯为参加实验的母亲们和儿童们准备了一个房间,房间很舒适,还有一些玩具。接下来,儿童们将会面临不同的情境。

第一种情境是实验组织者向母亲和儿童介绍实验室,然后离开;第二种情境是儿童在母亲的陪伴下在实验室内玩游戏;第三种情境是陌生人进入实验室,并与母亲交谈;第四种情境是母亲离开实验室,留下儿童与陌生人相处;第五种情境是母亲回来,并安抚儿童,陌生人离开;第六种情境是母亲离开实验室,儿童独处;第七种情境是陌生人再次进入实验室,并安抚儿童;第八种情境是母亲再次回来,安抚儿童,并尝试着与儿童一起玩玩具。

在这些情境中,有三类情境是最重要的。在第二种情境中,环境虽然是陌生的,意味着不安全,但由于有母亲的陪伴,儿童的不安全感会削弱许多。如果儿童对母亲的依恋是安全的,那么他就能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并开始自由探索,即玩玩具。在第四种和第七种情境中,母亲离开,儿童与陌生人独处。对于儿童来说,陌生人是一个未知的威胁,会使其产生压力。儿童对陌生人友好安抚的接受能力也可以测验出他依恋关系的安全性。在第五种和第八种情境中,母亲回来,这是儿童与母亲重聚的时刻,儿童对母亲的反应会有所不同。

爱因斯沃斯通过观察实验儿童在这些情境中的反应,将儿童对母亲的依恋关系划分为四种,即安全型依恋、拒绝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这四种依恋关系中最健康的一种,大约占样本的65%。在此种依恋关系中,母亲会给儿童带来心灵上的安抚,儿童在母亲的陪伴下,能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并与陌生人进行友好互动。当母亲离开时,儿童会焦躁不安,有典型的分离焦虑。可是当母亲回来时,儿童就会十分高兴,并与母亲产生身体接触。

拒绝型依恋,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大约占样本的10%。儿童虽然有母亲的陪伴,但紧紧地与母亲挨在一起,很少会主动探索陌生环境,面对陌生人的友好互动也充满了警惕。当与母亲重聚时,儿童会产生矛盾的行为,既渴望与母亲靠近,又拒绝与母亲产生身体上的接触。这说明儿童此刻的心理是矛盾的,对母亲归来感到高兴,但又很生气母亲的离开行为。

回避型依恋,也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大约占样本的20%。儿童与母亲的关系显得很冷淡,不会出现亲密的互动,当母亲离开时,也不会表现出分离焦虑。儿童能与陌生人进行交流,但有时会显得很冷淡。

混乱型依恋,是最不安全的一种依恋关系,大约占样本的5%。所谓混乱型依恋,就是指拒绝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的结合。在与母亲重聚时,儿童可能会显得很冷淡;也可能想靠近母亲,但当母亲主动与儿童接近时,儿童却会跑开。

在这项实验研究中,参与实验儿童的年龄只有1岁,他们在这么小的年龄段所体现出的不同依恋类型会影响他们长大后的性格发展吗?一项追踪调查研究的结果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这项调查研究中,研究者对一些儿童测量了他们的依恋类型,这些儿童只有15个月大。等这些儿童长到三岁半时,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研究者对他们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那些能与母亲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在幼儿园里最受小伙伴们欢迎,而且学习能力也很不错。相反,那些没有与母亲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在幼儿园性格很不讨喜,在加入其他小伙伴的游戏时显得非常被动,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学习能力也很差,他们好像对学习一点儿兴趣也没有。

当这些儿童长到十一二岁时,研究者再次对他们进行了观察,这次研究者是在他们参加夏令营活动时进行观察的。研究者发现,那些安全依恋的儿童在成长到青少年阶段时,性格依旧很受欢迎,他们有很多朋友,社会交往技能也比较强。而那些没有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在成长为青少年时,出现了许多行为问题,没什么朋友、不遵守纪律、缺乏迎接挑战的热情等。

又过了几年,当这些儿童长到十五六岁时,研究者再次对他们进行了观察,结果这次得出了与上次相同的结论。

这项调查研究说明,依恋关系对一个人性格形成十分重要,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在儿童身上表现出的依恋类型,在成年后也会有所显现。不同成年人也有不同的依恋类型,而依恋关系同样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

安全型,此类成年人很容易与他人产生亲密的关系,能安心地依赖他人,也给他人带来安全感,不会担心被人抛弃,也不担心与他人关系太过亲密。大约有60%的人属于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此类成年人很难与他人产生亲密的关系,当与人关系密切时,他会有紧张和不自在的感觉,并且很难相信和依靠他人。大约有20%的人属于回避型依恋。

焦虑矛盾型,此类成年人想要与他人产生亲密的关系,尤其渴望有一个亲密的伴侣,但却常常担心别人不想与自己在一起,甚至会吓跑别人。大约有20%的人属于焦虑矛盾型依恋。

既然一个人童年时期的依恋类型会影响他之后性格的发展,那么是否可以避免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形成呢?很难,因为这与养育者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

在安全依恋关系中,母亲的敏感性很高,她能敏锐地感受到孩子的需要,并且给出积极的反应,还能与孩子形成良性的互动。

在拒绝型依恋关系中,母亲往往容易感情用事,即不会合理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高兴的时候能与孩子进行亲密互动,不高兴时就置之不理。在这样的养育者的照料下,孩子会产生许多矛盾的行为,会通过纠缠、哭喊等方式来吸引母亲的注意,当母亲无所回应时,他们就会显得很生气。

在回避型依恋关系中,母亲往往走向两个极端。其中一个极端总是以消极的状态去面对孩子,无法形成积极的母婴互动关系,因此孩子会觉得母亲不喜欢他,于是就产生了回避型的依恋关系;另一个极端即过度关注孩子,总是给孩子以积极的刺激,当孩子表现出疲惫时,也不会停止。因此孩子会难以承受这种过度热情的母亲,从而表现出了回避的状态。

在混乱型的依恋关系中,儿童极有可能是遭遇了忽视和虐待,从而对母亲产生了一种畸形的依恋,不知道是该靠近养育者还是远离养育者。这种母亲常常缺乏敏感性。

当混乱型依恋关系的儿童长大后也极有可能成为缺乏敏感性的养育者。一个在童年期被忽视或虐待的人长大后,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在有孩子之前,会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对待自己的孩子。但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例如哭闹、发脾气的婴儿,这些都是很常见的问题。但在缺乏敏感性的养育者眼中,却是很严重的问题,感觉自己被孩子拒绝了,尤其是当婴儿显得漫不经心时,这种被拒绝的感受会更加明显。渐渐地,缺乏敏感性的养育者就会开始忽视或虐待自己的孩子。

小饰和洋子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外貌相似,但谁都能轻易分辨出她们。小饰不仅得到了母亲所有的爱,在学校也很受欢迎,她穿着干净漂亮的衣服,每天都十分快乐;但洋子却显得脏兮兮的,头发也很蓬乱,她的性格很令母亲讨厌,总是给人一种沉默而忧郁的感觉。

从洋子记事起,她就遭到了母亲的虐待。洋子的住处被安排在垃圾桶旁边,只有一床小褥子,每天只能吃小饰剩下的残羹冷炙。洋子还总是遭受母亲的毒打,母亲稍不顺心就会拿洋子撒气。

母亲的性格与洋子很相似,都不擅长与他人交往,虽然在洋子面前显得很恶毒,但在外面却非常沉默。每当母亲在外面受气后,都会回家对洋子拳打脚踢,还威胁洋子,说总有一天会杀了她。

一天,洋子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条没有主人的小狗,小狗的脖子上有个项圈。这时,洋子突然想起了之前看到的寻狗启事,觉得眼前的这条小狗就是走失的阿索。于是洋子就抱着阿索按照寻狗启事的地址来到了一栋独立小楼前。这里居住着一个老人,名叫铃木美津子,她就是阿索的主人。

美津子为了感谢洋子,就请洋子进入家里喝茶吃点心。美津子是个孤独的老人,她虽然有一个和洋子一样大的外孙女,但却很少见面。渐渐地,洋子和美津子成了朋友。在一次交谈中,洋子告诉美津子她有一个双胞胎妹妹,姐妹二人的相貌虽然相同,但性格却天差地别,妹妹的性格很受欢迎,她的性格却很让人讨厌。美津子听完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那也是有原因的,并鼓励洋子要努力做出改变。在临别前,美津子还送给了洋子一件礼物,一把家里的钥匙,洋子还从美津子这里借走了一本小说《小王子》。

回到家后,母亲发现了《小王子》这本书,并质问洋子是不是偷来的,还不停地用书殴打洋子,最终将书没收了。

在书里有洋子十分珍视的礼物,也就是美津子送给她的那把钥匙。最终洋子决定趁着母亲不在家时,偷偷将书里的钥匙拿走。

洋子在拿走钥匙还没来得及走出母亲的房间时,突然听到了门响,于是赶紧躲到了床底下。走进来的是小饰,她在找一张CD,之前她曾向母亲借这张CD,母亲没有同意。小饰在翻找CD的时候,不小心打翻了桌子上的花瓶,花瓶里的水都流在了笔记本电脑上。这下小饰闯下了大祸,笔记本是母亲的工作工具,平时十分爱惜,如果让母亲发现,一定会受到十分严重的责罚。就在小饰非常担心的时候,她突然看到了那本《小王子》,她决定将这一切全都嫁祸到洋子身上。但她不知道的是,洋子在床底下目睹了这一切。

等小饰离开房间后,洋子立刻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她决定不再坐以待毙,于是就去找美津子。当洋子到美津子的家门口时,发现美津子已经中风死了。洋子虽然很震惊,但最后还是带着没人要的小狗阿索离开了。这一次,洋子决定做出改变,不然她一定会被母亲杀死,并被伪造成自杀的样子。

洋子找到了小饰,并告诉她,母亲已经知道是谁将笔记本弄湿了。小饰显得很害怕,洋子便提出两人交换身份,代替小饰受罚的建议。小饰答应了,最终两人互换了衣服,还相约要装成对方的样子。

扮成洋子的小饰先回了家,洋子则待在楼下等着。不一会儿,洋子听到了重物砸地的声音,原来扮成洋子的小饰从楼上“摔”了下来。

这是一个电影故事,电影的名字就叫《小饰与洋子》。对于洋子的遭遇,许多人很不理解,她的母亲怎么能下如此狠手,毕竟洋子和小饰一样都是她的女儿。洋子的母亲为什么会虐待自己的女儿?为什么会对一对双胞胎女儿区别对待呢?电影中做出了解释。

洋子的母亲是未婚怀孕,因此遭受了不少白眼,她的压力很大。研究显示,意外怀孕和不想要孩子的成人很容易成为缺乏敏感性的养育者,即容易忽视和虐待孩子。洋子也曾想象着如果父亲与她们一起生活,自己的境遇或许会好很多。

此外,电影中还提及洋子的性格与母亲的性格非常相似,都不受欢迎。在洋子母亲怀孕期间,她不仅没有丈夫的支持,就连亲朋好友的支持也没有。由此可以想象,洋子的母亲在童年时期也遭受了忽视或虐待,于是就形成了不受欢迎的性格,很难与他人相处。研究表示,如果一个人在生命早期与母亲形成了混乱型的依恋关系,那么他的性格很难受人欢迎,更容易发脾气,甚至会出现反社会行为。

洋子的母亲是个单亲妈妈,独自一人抚养着两个女儿,这种压力可想而知。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即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格问题。许多人尤其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对这样的说法充满了质疑,并认为这是对单亲家庭的歧视。但这种说法的背后有一定的道理。研究表示,一个养育者之所以会缺乏敏感性,与他所面临的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单亲家庭而言,尤其是单亲妈妈,常常面临着经济困难等社会压力,很容易成为缺乏敏感性的养育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