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告别的年代 (3)(1 / 1)
星期一下午,他正给四年级上自然课,村支书醉醺醺地走到教室门口,指着他叫道:“江一帆,你嘴上还没长毛个孩子,给我脸子看!你算个什么东西!”
江一帆急忙走下讲台,把他往外推,他不想让学生看见自己挨骂。谁知他真的喝高了,一推就倒了。江一帆急忙去扶他,他对着江一帆的脸扇了一巴掌,翻起身,骂道:“你是个什么东西!敢推我!我说不让你干,你马上就得滚蛋!你知道不知道?”
江一帆长这么大从来没被人打过,只想使劲踢他几脚,可想到学生都看着,只好忍住。校长听见动静,从办公室跑了过来,半推半扶着要把支书弄走。支书挣扎着,指着江一帆的鼻子骂道:“想着你有文化,我还没骂脏话呢,你,你说你算个什么东西啊。我好心好意给你弄来教书,你倒给我脸子看!”
江一帆不会骂人,只会强忍着泪鄙视地回瞪他。正上课的几个老师出来后,才合伙把骂骂咧咧的支书弄走。
江一帆平复一下心情,重新走上讲台。他见孩子们都关切给看着他,再也忍不住泪水,转身面朝黑板,落泪了。懂事的孩子们看到亲爱的老师受了侮辱,早就想哭了,现在老师一哭,他们都跟着哭了起来。江一帆听见学生哭,急忙擦干泪,转回身,笑了笑,说:“好,同学们,没事了,老师很坚强,你们也要坚强,好不好?”孩子们纷纷点头抹干泪。
江一帆把这节课讲完后,讲述了昨天那个耙地的老头和村干部拉猪的事,孩子们都听得泪流满面。他最后对大家说:“同学们,你们一定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好好学习,学到本事后来改变我们家乡的落后面貌,这是我送给大家的最后一句话,你们一定要记住。以后不管换着哪个老师来教你们,你们都一样要听话,好不好?”
孩子们不答话,他们听懂了,这是老师在向他们告别,他们的泪流得更欢了。
江一帆向孩子们鞠了一躬,在几十双稚嫩的泪眼里,离开了学校,告别了两个半月的教师生涯。
2、复读
江一帆回来后,校长来他家找了他两次,说那不过是支书喝醉了说的醉话,让他别往心里去。父母也跟着劝他继续去教书,但他说什么也不去了。他的同事没一个来看他的,可每天午后都有大群的孩子来找他。孩子们来了后,都傻乎乎地坐着用祈求的眼神看他,直到他催他们去上课才走。他实在不忍心,后来一吃过午饭就去地里躲起来。孩子们看不到他,就采摘了很多秋后的野**送来。他回家看到窗台和书桌上的花,想起孩子们的泪眼,就忍不住想流泪。
**开罢,孩子们不再来了,地里也没什么活了,他开始挑土粪。院门前的垃圾积粪、地头沤的粪,他都清理出来,一担一担挑到田间。往竹筐里上的粪,他越上越满,几乎要弓着腰才能勉强挑起来。他的双肩很快让磨破了,晚上睡觉时,一摸就痛。但只有肉体的痛才能掩盖心里的痛,他怕的不是累,而是那些不期而来的悲伤和迷茫。母亲见他在故意找罪受,总是暗暗抹泪。他一见母亲走过来,就少挑些,省得听她啰嗦。
这天黄昏,他倒掉最后一担粪时,天上飘下雪来。他坐到扁担上,伸手去接这年的第一场雪花,眼前又闪现出萧竹小巧的身影。他伤心地摇摇头,站起身,挑起担子,在细碎的雪花中,低头转回。
雪飘到入夜就停了,墙角、落叶上的些微积雪跟着化完了。江一帆久久坐在窗前,看着寒风中的竹子,忧伤得难以自持。
第二天,村里的大喇叭通知各家派一个劳力去期思坡附近修河堤。江一帆的父亲要去,被江一帆拦下了。他把被褥、稻草、铁锹放到架子车上,拉着车和大家一起去期思坡。他们走的正是他当年探寻河源时走的路。
一行人到地方后,先在堤下搭好帐篷,把稻草铺到地上,把被褥一个挨一个压在稻草上,安置好睡觉的地方。江一帆把自己的被褥放在靠门口的角落里,这儿虽冷一些,但气味总会好一点。吃饭是大锅饭,村里安排了四个人统一做。一到开饭时,大家都挤挤攘攘的,江一帆总要等他们快打完了,才端着碗去。
活很累,特别是往堤上拉土爬坡时,一个人拉,两个人推,才能把满满一车土弄上去。所幸的是村里人都知道江一帆刚下学,没力气,只让他上土和推车子。上土也不是轻活,江一帆干了两天,胳膊痛得连端饭碗的力气都没有了。咬牙又干了两天,倒是不痛了。他不怕累,怕的是晚上睡觉前的那段时光。帐篷里的几十个男人挨着睡在一起,因为没热水,几乎都不洗脚,那气味让空气都变得黏稠了。这倒还可以忍受,不能忍受的是他们不厌其烦地讲述男女之间的那些事,大都是已婚男人,所以都讲得非常露骨。江一帆把男女之事看得纯洁而神圣,他怎么能听下去啊?每天吃过晚饭,他就溜达到河边,先在清冷的河水里把脚洗净,再用手把脚搓热,穿上鞋后,就在沙滩上徘徊,直到他们都睡着了,才回帐篷。河边的风很冷,他的手、脚和耳朵都冻坏了,半夜在被窝里暖过来后,奇痒难忍,他烦躁得只想把手、脚和耳朵都剁掉。
元旦后,河堤修完,江一帆和大家一起返回家。母亲看到他冻烂的手和耳朵,眼圈一下就红了。江一帆笑了笑,说:“没事,那边没热水,回来洗两天就好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