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告别的年代 (4)(1 / 1)
他把工具、被褥放好,回到自己小屋,见那盆枯黄的竹子下压着一张纸。拿起来一看,上面是萧竹的字:刚知道你不做孩子王了,那就还去复习,好吗?我看到母亲的泪了,她很担心你的前程。目前挑起父母肩头的担子,虽是孝顺,但让父母因你而难过,当是不孝。你现在选择的路太苦了,我们都期待着你重返校园读书。
下面两行是陆小舟的字:成才的路固然很多,但上大学还是最捷近的一条。见字后,速来找我。元月一日。
他拿着纸条,呆望着窗外,母亲端了一盆热水过来,说是干辣椒秧和冬瓜皮熬的,让他抓紧泡泡手和脚。江一帆接过盆,说:“妈,我想去复习。”
母亲高兴地笑了,笑着笑着又掉泪了,她取出江一帆教书时的工资递了过来,说:“你自己挣的钱也够复习费了,放心去吧。”
第二天,江一帆把那盆早已枯萎的竹子搬到竹园里,然后去找陆小舟。陆小舟陪他一起找到梁老师,梁老师笑着说:“江一帆基础好,现在来复习还不算晚。”随后把他安排到自己班,坐在最后一排。陆小舟随即挪了过来,俩人又成了同桌。
第一节课是地理,还是以前那个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她进来后,见前面陆小舟的位子空着,随口问道:“这是谁没来啊?”
陆小舟站起来,大声说:“报告老师,我没来。”然后一吐舌头,坐了下去。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也忍俊不禁。她看到了江一帆,笑着说:“难怪你去后面了。”
江一帆笑着冲老师点了点头。他的复读生活在笑声中开始了。
复读班在一所小学里,房屋紧张,没法安排住处,复习生都在校外租房子住。陆小舟独自租了一间房子,江一帆来后,就和他住在一起,两人依然亲热地睡在一头。
课间,很多孩子在操场上跳皮筋、踢毽子,江一帆看着他们,不由自主会想起自己曾经的学生。
星期天照例要补半天课,放学后,江一帆和陆小舟在食堂吃过饭,回住处洗完衣服,坐在门口看了会儿书,然后一人骑了一辆车子,到了萧竹家。萧竹和萧梅都在,知道江一帆又上学了,都很高兴。
陆小舟打趣萧梅:“小革命,有压力吗?”
萧梅笑道:“怎么会没压力啊,不过好还,我想得开,大不了,明年也当一回老革命呗。”
四个人都笑了,陆小舟说:“其实,你们还是比我们强,分班早了一年,会考的包袱也甩得早,就我们这一届最倒霉。”
江一帆笑道:“道路越泥泞,越能显示出脚印的清晰,不要怕难。萧梅的心态多好啊,我们也大不了再‘革命’一年呗。”
陆小舟说:“解放战争打了四年,抗日战争打了八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四个人又笑了起来。江一帆见萧竹一直看他有冻疤的手,对她笑了笑,把手伸进了上衣兜里。他们又说笑了一会儿,江一帆和陆小舟告辞走了。
路上,陆小舟说:“刘冬林元旦前来找过我一次,他说很忙,也顾不上去看你。”
江一帆说:“高考后,哪也不想去,好长时间没见他了,他还好吧?”
陆小舟说:“在当机修工,就那样呗。高勇力没给你写过信?”
江一帆笑着说:“咋能不写呢?他还在当班长,这家伙跟班长有缘。”
两人说笑着返回住处,继续学习。
高勇力寒假放的早,回来先找江一帆和陆小舟,三人又找到叶美珠和萧竹,五个伙伴去二高旁边的“再回首”饭店大吃了一顿,这次是高勇力付的钱。
等高勇力返回省城时,萧竹、江一帆和陆小舟已经补习十来天了,叶美珠因为爸爸病好了些,已到南方打工去了。
临近高考时,高勇力给江一帆写了一封信,说他暑假将留在省城当家教,不再回来了。信末提及高校毕业生分配改革的事,说很多高校将不再执行计划分配制度,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让陆小舟他们填报志愿时一定要慎重。
陆小舟看完信,叹道:“高勇力倒很幸运,还能赶上分配工作,我们这一年一耽搁,估计又错过去了。”
江一帆说:“人才流动也是好事,不过我是想回来,起码能顾着家。”
高考后填报志愿时,江一帆报的第一志愿是农大,第二志愿是商专。
填完志愿,陆小舟他俩去萧竹家找萧竹、萧梅聊聊天,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江一帆带着母亲乘车去看望大姐、二姐,她们在省西部的一个地级市。两个姐夫都是煤矿工人,两个姐姐在家领小孩。这是江一帆第一次出远门,姐姐带他们去公园、动物园玩,又给他们买了新衣服、新鞋。
江一帆和母亲惦记升学的事,玩了半个多月就回来了。立秋后,江一帆接到了商专的录取通知书。陆小舟、萧竹、萧梅都落榜了,萧梅还准备复习,其他两人则要另做打算了。
临行前,江一帆先到陆小舟家告别,然后去萧竹家辞行。陆小舟秋后要去参军,对落榜看开了;可萧竹受的打击很大,淡淡的笑容怎么也掩盖不住深深的失落和忧伤。萧竹说,大学没考上,诗也放弃了,真是两头空。江一帆听着很难受,无言以慰。他对考上的学校很不满意,又加上要和萧竹分别,所以也是高兴不起来。俩人聊了没几句话,江一帆要了萧竹的通信地址就走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