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1)
?只管向我报告
经营者和领导者,不要认为都用自己人是最好的。自己的人可以用,但他们必须是对你效忠的自己人。而不能让下面人之间徇私,超过对你效忠的程度。如同故事中,江经理和王经理(小王),都是总经理的自己人。一个是亲表弟,一个是亲自提拔出来的好部属。江与王都对总经理效忠,却彼此是客观地各尽本职。
相反地,如果王与江的私情有可能超过"公事公办"的程度,则不是好现象。
不论在政治、军事、商业界,聪明的领导者,都知道怎样安排部属之间的"权力均衡",使领导者能不被蒙蔽,也减少部属联合叛变的可能。
从部属的角度看。如果你是个没有背景的人,绝对不要因此认为争不过那些"有关系"的。要知道,"没背景"正可能是你的优点,你可能因此而"找到背景"。
此外,如果你喜欢拉小圈圈,也必须小心。在主管者的眼中,小圈圈不但最容易惹闲话、造是非,而且最容易作弊。你尤其不可跟业务上应该"客观对立"的人拉小圈圈。譬如你是会计、他是出纳,你们走得比谁都近,似乎形形不离。据你想,这两个部门本来就该合作无间。但是你也要知道,商业界的一句老话:"会计兼出纳,弊端丛生。"所以,私交是私交,公事仍然要公办,如果有公私不分的现象,绝对是大忌。
当然,如果领导者采取"直接领导"的方式,也可能造成两个缺点。
第一,是"马屁精"型的部属,巨细靡遗地向你报告,造成累死领导者、不能分层负责的情况。
第二,是你经常会听到闲话,不是这边告一状,就是那边参一本。
面对两个缺点,你必须一方面做到充分授权,要求部属分层负责,一方面对于各种"小道消息",要有过滤的能力。你尤其要多听少讲,免得部属拿你无心的一句话,"鸡毛当令箭"地下去传递,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困扰。
记住,一个开车时闪躲每个路上小坑沿的人,常有较高的出事率。中国更有句谷话:"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一个对于部属告的每个状,都作立即反应的人,绝对不是最佳的领导者。
领导者怎样使属下各尽本职,客观地树立,而不是主观地敌对,以避免徇私、腐化,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落入谁口袋
图省事,而把东西完全包出去的做法,经常是最不智的。因为又贵、又危险。
但是,如果你说:"我是新手,不懂怎么做,当然交给一家最方便。"
那么,我建议你试着抽出中间一个步骤,由你另外找一家来作。
毛病大家说
接过书,小青真是兴奋极了!这是她主编的第一本校刊,翻开来第二页,就有她的文章。
她翻过来,翻过去,看了又看,觉得好亲切。每一篇东西,都是由同学投稿中选出来的。最前面是作文比赛得奖作品,然后有优美的散文,再下来是跳跃的新诗,最后则是厚重的小说和论文。
这是照指导老师讲的,看一本杂志,不必细看,只要翻过去,就能感觉轻重和疏密的节奏。
小青心想。只是当她快速翻阅的时候,却怎么看,怎么不对劲。
为什么版面一下高,一下低,跳来跳去,不在同一个位置呢?
为什么文字一下浓,一下淡,会变来变去呢?
小青找几位编辑开会之后,决定请装订和印刷厂的老板来谈谈。
哎呀!这本书装坏了嘛!摺纸就没摺准,钉子又钉歪了!
印刷厂老板拿起书叹气,接着把毛病指给大家看:"太槽了!你们可以扣他钱!"
印刷厂老板才走,装订厂老板也气喘吁吁地赶来。小青马上把毛病指给他看。
老板直抓头,把校刊翻了又翻,还拿起几页,对着灯光看,突然大声叫道:"你们看!你们看!我装得有毛病,实在也因为印得不好,不信你们还透光看看。"举起一页:"前一页和后一页的数字页码,都不在同一个位置。
装订厂老板一边鞠躬,一边神秘兮兮地笑道:"我们下次要改进。但是我也要愉偷跟你们说,我看这本书不是那家厂印的。油墨一下深、一下淡。八成是太忙,外包给别家小厂印的,你们可以扣他钱。"又把手指放在唇边:"千万别说我讲的!"
小青立刻又打电话给印刷厂。
老厂在那头怔了半天,没话说。最后终于开口了:
老实告诉你,最近我们实在太忙,你们又要赶在青年节,实在印不出来,可是外包的那家厂也不错啊!版位虽然没印准,油墨不匀全是因为纸不好。你们订的是什么纸啊?又粗又掉纸毛!
是最好的道林纸!
小青说。
印刷厂老板笑了起来,炸得小青耳朵直疼:"不要笑死人好不好?连模造纸都不够格!"
学期结束,校刊社开了个检讨会,把这次学到的经验一一写下来,以便交给下一年编校刊的同学。大家相信,明年的校刊不但会比今年印得更好、更厚,而且可以印得更讲究。
为什么?
因为今天足足扣了厂商三分之一的纸张、印刷和装订费,省下不少钱,可以明年用。
(想一想)
这个故事谈的是另一种对立。
在小青分别谈的印刷厂、装订厂和纸厂老板之后,由于他们彼此的推卸责任和批评,不但发现了事实的真相,学到不少专业知识,而且省下许多钱。
相反地,如果小青不是分别交给三家厂,而是由"一家包到底",她就很难听到真话了。
想想,如果是你一人承揽这笔生意,无论纸张、印刷或装订出问题,都是扣你的钱,你会不掩饰吗?
此外,如果三个老板同时出现,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大家都是同业,谁好当面说对方的不是呢?要说,也是偷偷说啊!
无可否认地,这运用了人性,但是如果这样得到的是真相,这样能不被欺骗,又有什么错?我们只是将对方各个击破罢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处处利用这种智慧,让外行的自己退到另一个角度,冷眼旁观地听那些对立的人说话。然后加以组合、分析,成为我们的结论。
记住!不要意气用事,不要冲动地去争吵,要冷眼看人生,在那许多人际利害的矛盾中,积累自己的知识。
姜是老的辣
接到古先生的电话,小宋心
这么大牌的制作主持人,居然会找到我。
小宋放下电话,兴奋地对老婆说:"还约我明天碰面,说要谈节目的事。"
小宋一夜没睡好,小宋的老婆也没睡好,一大早就起来为小宋烫衬衫,一边烫,一边问:
你猜,古先生是找你做什么节目呢?
不知道!可以确定是不会找我主持他的-四海心声。
四海心声
是古先生的成名节目,自己的制作班底,加上自己主持。起初大家看他一定弄不成,没想到一炮而红,愈红愈有大人物愿意上,收视率也愈高,使古先生不仅在电视界,连在政治界、学术界,也成了一号人物。靠着关系作生意,更愈作愈大。
想想,有谁会把自己的"成名之作",交给别人呢?尤其是交给小宋。
当然了!小宋也是新秀,留美的硕士,又仪表堂堂、辩才无疑。大家都说他是"学者从秀",前途无量的明白之星。
如果古先生能提我一把,就棒了!
小宋出门时,在胸前画了个十字,又要老婆亲了一下:
希望你的吻,能带给我好运。
小宋果然交了好运,一个想都不敢想的好运——
古先生居然真的要把"四海心声"的主持棒,交给小宋。
我的事情多,常在世界各地跑,偏偏节目每个礼拜都得录影。
古先生两只热手握着小宋冰凉的手,很诚恳他说:"想来想去,只有你这位青年才俊,够格来接,你考虑考虑。"
哪里还要考虑?
小宋高声叫着,对电话那头的老婆喊:"我当场就接了。"
小宋接手主持"四海心声",真像是一声雷,震动了电视界,更震动了观众。大家议论纷纷:
小宋这么嫩,怎能接古先生的东西?
老古把自己打下来的江山,交给小宋,太冒险了!
不是小宋这样的旷世才子,又有谁接得了?放眼今天,能主持,又有学校背景的,能有几人?
节目播出了,小宋果然主持得可圈可点。虽然有些看惯古先生的人,一时不能习惯,隔些时也就成了。
问题是,隔了好些时,节目不但收视率没提高,反而下降了,小宋四处请求,广告商就是不跟。
老弟!这可是我的-老招牌-,你要加油啊!
古先生常鼓励小宋,只是,说归说,连古先生的制作班底,也愈来愈没劲。而且听说都去搞另一个新节目了。
四海心声
在古先生打响招牌十年之后,终于因为收视率太差,广告又太少,而宣告结束。
小宋伤心极了,觉得愧对古先生重托。
没关系!没关系!
古先生拍着小宋:"连你这样的人才,都做不下去,也就没话说了。不怪你!不怪你!"
隔不久,又传出了雷声。
古先生再度出马,开辟一个比"四海心声"更精彩的节目,而且亲自主持。
退出的广告,一下子全回来了。
古先生的班底,居然在短短两个星期当中,已经制作了好几集,还存了许多精彩的"点子"!
新节目又一炮而红。
还是古先生的魁力惊人。只是年轻的才子小宋,砸了"四海心声"那么有名的节目,成为票房毒药,短时间很难再爬起来了。
(想一想)
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古先生是很不简单,居然把他的成名节目,交给小宋。小宋也硬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节目作垮了。
只是很奇怪,古先生的老招牌砸了,似乎没伤害到古先生,反证明古先生的魅力,使他更红了。
再想想,那个做了十年的"四海心声",似乎也真是太老,该换新东西了。
说到这儿,相信你已经找到了答案。
古先生的成名作、老招牌,怎么能在他自己的手下砸掉,那是多明显的失败啊!可是节目又该更新了,怎么办"
于是"卡位"的计谋产生。把这个已经没救的位子让给小宋吧!他做成功了,那是我古先生的节目,在我铺路下,做成功的。
做失败了,只怪他能力不足。这么老的招牌,居然到他手上就垮了,可见还是我古先生行,还是换我来吧!
年轻人!记住!
这世界上处处有古先生,看来把最好的东西交给你,令你感激涕零。但是,你也要想想,凭什么他要给你?你是真年轻干练,足当重任吗?抑或你只是个替死鬼?
不要忘了!尤其在你最得意的时候,切记: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笨蜻蜒抱着自己的尾巴啃,还以为抓到了一只大肥虫。
等不到的便宜
看看表,还有三个钟头,小强冲出机场,他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为菲菲买架最好的照相机。
这个念头已经在小强心里盘旋很久了。菲菲学生时代就爱摄影,总是背着相机。好几次小强骑车载着她。菲菲会突然大叫"停车!停车!"吓得小强猛煞车,两个人差点同时翻倒。
然后,就见菲菲举起相机猛拍。妙的是,什么猫打架、牛拉车,到了菲菲的镜头里,都变得那么美。连台北的空气污染,也能拍成一片迷迷蒙蒙的梦境。
菲菲要是有了新相机,就更棒了!
小强终于看到一家摄影器材行,赶快停住步子。
对照相机,小强虽不内行,也不算外行了,尤其是这半年来,除了常问菲菲,只要看见有人照相,他总会钉着看,看那机器的样子、品牌。他早打定主意,要为菲菲买一架全自动的美达相机。
而且要是可以改变焦距的,这样菲菲就不用带好几个镜头了。
小强一边想,一面问价钱。
尽管在香港,这个免税的购物天堂,美达相机还是不便宜的。尤其广角二点八的镜头,更贵。
不过小强很精明,在两岸做生意,跑了四年,他早练就了货问三家不吃亏的本事。
给我一张名片!
小强一边把问好的型号和价钱写在名片上,一边对店员说:"这可是你们最低的价钱,我是要比价的哟!"
走出这家店,进入那家店。小强一家家比,而且愈问愈内行。
那些店员单单听我说出型号和特性,就知道我是行家。
小强得意地想:"价钱也自然会压到最低。"
只是连走了好几条街,价钱居然都差不多。小强正想就此停住,挑一家稍便宜的下手。所幸,最后的这家,终于走对了!
当对方说出价钱,小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确定是美达G5,那种最新的机器吗?"小强慎重地再问一次,心想怎么可能比别家便宜四分之一。
当然!我们是直接由工厂进货,保证比别家便宜得多。
老板笑道:
你买不买?还是要再比几家?要就快讲,我还得派人去拿货。
拿货?
因为我们价钱低,卖得快,刚卖完。现在要去拿,很近,五分钟就拿回来了。
小强看看表,离回台北班机的起飞时间,只有一个多钟头了。
好吧!我买。
说着掏出旅行支票。
问题是旅行支票早签好了,派出去拿货的小弟,却过了十多分钟,还没回来。
小强猛看表。店老板也着急,一直拨电话找,却又拨不通。好不容易通了,原来因为仓库没货,小弟又去了别的仓库。
放下电话,老板走到小强身边,低声问:"老弟!有一件事,我不太懂。你为什么非要这种美达?"沉吟了一下,老板缓缓打开橱窗,拿出一架康尼的机器:"看你老弟也是内行人,你为什么不买这种机器呢?你拿拿镜头看,多重!这是金属的。哪里像美达,是塑胶的。这种价钱不过贵一点点,可是好啊!"
接过机器,果然比在别家看的美达重得多。"多少钱?"小强问:"你可不能算贵了!"
笑话!
老板拍拍小强:"你问过几百家了吧?为什么挑上我?就因为我比别人便宜,对不对?"又拍了拍小强:"这只是建议,如果你坚持,我们就等美达。"
小强看看表,又数了数身上现款,连剩下的人民币都凑上,还差那么一点。
那点钱算了!看你老弟这么诚意,就卖给你吧!
老板豪爽地笑着:"以后别忘了多介绍客户给我们。"
一直到坐进飞机,小强的心都猛跳。他知道,那是兴奋。他也知道,当菲菲拿到这康尼相机,会更兴奋。
如果在台湾,只怕六万块钱都不止,谁想到,让我歪打正着地碰上了!还买得这么便宜。
小强的心跳更快了。
天哪!一架康尼!我同事才买一架,我好羡慕,居然自己就有了。
菲菲把小强紧紧抱住亲吻。
是啊!才花了我一个多月的薪水呢!
小强说:"没想到吧!"
抱着相机,菲菲突然抬起头来,瞪着小强。
你说多少钱买的?
合台币四万块。
笑话!我朋友在台湾买,才花了三万。
想一想
看完这个故事,你或许要问:"如果小强非买美达不可,他是不是就赚到了?"——
上帝把我放到地球上,只为了要我完成一定的工作。
现在我还落后大多,我永远不会死。
永远不该死
读"二十世纪文坛灵魂人物"海明威的传记。作者用数十万言写海明威的一生,居然以简单的几句话作了结束:
他(海明威)将两颗子弹上膛,把枪托小心的放在地上,身子凑向前,用枪口抵住眉毛上方前额的位置,然后扣下扳机。
多么可怕的一幕啊!那双管猎枪强大的爆炸力,必定轰掉了海明威的半个头颅。
使我想起大画家梵高,他的自杀也很惨,不但一枪进了肚子,而且死前已经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还有日本文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居然嘴含着瓦斯管自杀。至于更惨的则是切腹而死的三岛由纪夫;凡切腹的人,都要请"介错人"把自己的头砍掉,所以三岛的死是"身首异处"。
为什么寻死?
他们都是有成就的人,何必去寻死呢?难道他们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创作和生命"已经到尽头,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已了,活着不再有意义,所以自己结束生命?
如果真是这样,我倒还有儿分谅解。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年纪轻轻的孩子,居然也自杀了呢?
他们也觉得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已了吗?他们的贡献在哪里?我只知道他们是父母呵护大的,花了不少父母师长的金钱和血汗,又留给大家无限的哀伤。他们的贡献在哪里?
难道正因为他们太被呵护了?他们不用赚钱养家,不必担心失业,甚至不用洗碗扫地。他们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着:"你什么都不必做,只要好好念书,考个好学校就成了。"
这下我懂了!他们自杀的道理与海明威一样,却又相反。海明威可能觉得不能再贡献了,所以活着没意义,他们则不知道有什么好贡献,所以活着没意义。
人是到这个世界来奉献
人到这个世界,不是来消耗,是来贡献的啊!你看那孩子多的父母,一辈子操劳;临老,还要东奔西跑,到各孩子家帮忙照顾孙子,他们不是活得很快乐吗?就算他们嘴里有时抱怨,你只要看他们在忙,忙得充实而健康,健康而长寿,就是幸福。
相反地,那些家财万贯,却没生育的人。为什么会去领养孩子,再不然专注干事业,即使退休之后,还要四处当义工。他们何不图个清闲,吃吃喝喝睡睡,好好地"混吃等死"呢?
混吃等死
这个词用得真妙,当一个人不再贡献力量,不再付出爱心,只是混日子的时候,就是在"等死"了。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则常说"人无近忧,必有远虑"。你会发现那些衣食无虑,又不为子孙操劳的人,就好象站在人生的大道上,前面一片平坦,没山岗也无树林的阻挡,他一眼望去,大道的那头正有个可怕的东西在等他——死亡。
常常想到死亡在等着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快乐呢?
要有责任,活着才有意义!
我以前教过一个洋学生,高中没毕业,已经一头乱发,满脸于思,看来活像五、六十岁的人。他学国画是想透过国画的水墨,去得"道";他想"得道",是因为觉得生命太空了。
他一天到晚觉得活着没意思,常常坐在我对面,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隔半天,说:
教授,我昨天差点死掉。
然后用两根手指比个手势:"差那么一点,就完了。可是你知道吗?我想到你的画稿我还没还。我今天不还,别的同学就借不到。所似,我没扣下扳机。"
天哪!我的画稿(就是借给学生临摹用的画)居然救了他一命。可是,从他的话去想,人为什么活下去,人是为责任活下去,不是没有责任活下去。
后来,他去印度呆了一阵。现在不但大学毕业,而且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过得充实极了。
每次谈到以前他要自杀的事,他就手一挥:"哎呀!你为什么老辏我呢?我那时候懂什么?"
问题是,他那一晚,如果真扣下扳机,他现在在哪里?
谁救了他?不但是还画稿的责任救了他,更是印度苦难的人民救了他。当他从印度回来时,满脸痛苦,又满脸欣喜,痛苦他说"为什么?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可怜的人,真是生不如死!"
可是他们在努力地活着!
我说。
他又欣喜他说:"是啊!看了他们,才觉得自己幸福,他们都那么认真地活着,我又怎么能死?"
↑返回顶部↑